中经联播讯(张佳乐 郑成明)一份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通知,正在唤醒沉睡的工业记忆。全国范围内首次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全面展开,那些记录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厂房、设备、图纸和故事,即将进入国家数据库。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的通知》,组织开展首次全国范围的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工作。
这项调查旨在全面掌握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文化资源情况,建立全国工业文化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管理机制。
---
调查全面启动,资源保护迎来新契机
此次调查对象为工业文化资源的项目产权所有人或运营管理主体。调查内容包括五大类:工业遗产、工业主题展览展示场馆、工业旅游目的地、工业版本、工业文化资源集聚区。

工业遗产类聚焦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建成时间30年以上(1995年12月31日前主体工程竣工),曾经具备生产功能或仍在正常运转的各类工业场所建筑及附属装置装备。
此次调查采用分级组织实施的方式。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调查和资料报送,中央企业负责本集团的摸底调查,部属各单位和部属各高校则以单位为主体直接填报。
工业遗产认定,三十年成门槛
通知明确了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除了建成时间需满30年这一硬性指标外,还涵盖了已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工业遗产和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调查特别关注体现**古代传统手工业、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等工业发展历程的项目资源。反映各行业发展、体现本地工业特色的项目资源也在调查范围内。

工业主题展览展示场馆包括两类:一是在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的工业类博物馆、纪念馆等;二是尚未备案的工业类展览展示空间及行业企业展厅。
版本资源普查,保存工业文明印记
“工业版本”是此次调查的一个特色类别,指载有中华工业文明印记的各类中华版本资源。包括正式出版物、工业图纸、档案文献、实物版本、影音版本和口述资料等。
对于工业版本的摸底调查工作,将按照此前发布的版本普查通知要求,持续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中华版本普查工作。
工业文化资源集聚区则包括工业文化街区、工业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三大类。基于工业老旧厂房和遗存遗迹活化利用的园区是调查重点。
活化利用实践,老厂房焕发新生
与此同时,各地已经开展了多种工业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实践。
在江西南昌,一处由老工业厂房蝶变而来的“京3+文化公园”主体改造已基本完成。这个前身为南昌铸锅炉厂的项目,占地约38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将成为集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数字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孵化园区。
扬州市也在活化利用工业遗存。承载75年城市记忆的国营江都米厂正在改造升级为特色文创园区。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岁月痕迹,秉持应留尽留的理念”。
重庆大足区人大代表则建言打造川汽文化老街,激活工业遗产价值。龙滩子街道作为川汽文化发祥地,曾诞生我国首辆重型越野军用汽车CQ260,现存15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及600余亩工业用地。
时间节点明确,十月末完成报送
通知对调查工作提出了明确时间要求。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部属各单位和部属各高校需高度重视,指派专门机构有序推进调查工作。于9月1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确保填报质量也是重要要求。各单位应制定工作方案,规范调查工作流程,按照全国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信息填报说明,认真填写全国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汇总表。
所有调查资料需于2025年10月31日前,以书面函件(加盖公章)连同全国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汇总表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
随着摸底调查的展开,全国工业文化资源将迎来系统性重塑。
老厂房、老设备不再只是废弃的工业遗迹,而是承载着中国工业化记忆的活化石。
数据库建立后,一批工业博物馆、文旅目的地和文创园区将获得新生,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