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大伟 薄新斌)一座座古老村落正在焕发新生机,今年上半年全国传统村落接待游客近3亿人次,文化赋能与产业造血并重的发展模式让乡愁记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今年暑假,福建宁德屏南县的龙潭村人气高涨,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体验闽东文化。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与周边三个村落联手打造龙潭文化创意产业片区,通过修缮古村民居、整理文化遗存、激活民俗活动,仅在假期就接待了游客约29万人次。
龙潭村的活力只是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各地加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力度,通过文化赋能走特色发展之路,上半年全国传统村落共吸引游客近3亿人次,带动消费约342.13亿元。
国家名录,守护乡愁记忆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挂牌保护,超过5000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这些数字背后,是各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大力投入。江苏作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先发地区,早在2017年就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
江苏不仅对历史建筑保存良好的村落予以保护,对体现特定时期建造传统和建筑风格的建筑也进行了保护。截至目前,江苏已有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累计公布命名624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81组传统建筑组群。
文化赋能,古村焕发新生
传统村落保护不是原封不动的凝固式保护,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浙江金华市武义县的山下鲍村,这个沉睡七百年的古村落正经历着令人惊喜的蜕变。当地政府累计投入160余万元实施污水治理工程,拆除沿河旱厕,建成现代化污水处理终端。
同时,他们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完成17幢清代建筑修复工作,让古村历史风貌日渐清晰。
真正让古村“破茧成蝶”的是年轻力量的回归。2024年,95后青年林晓峰与伙伴返乡创办“在山下”村咖,将咖啡文化、乡村美食与现代休闲完美融合。
这个创意项目带动了特色民宿、文化旅拍、乡土美食等新业态涌现,清代建筑群成为艺术写生的热门IP。
联动发展,凝聚集群效应
各地积极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引导传统村落联合周边资源整合、打造文化品牌。
福建漳州市围绕“一街三村”重点改善提升项目及南靖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截至目前,漳州市“一街三村”均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和项目方案设计,其中街区已完成3栋建筑保护修缮及5栋建筑活化利用,增加约110㎡公共空间。
南靖县2025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项目计划实施5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均已完工。他们完成了20栋以上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及人居环境整治,并创建数字博物馆。
产业融合,激发内生动力
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各地依托村落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适宜产业,以“生态+”“互联网+”等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福建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的北大村,坐落于三溪交汇之处的村落依水而生,因荔闻名。他们依托独具特色的水资源,打造“水上巴士”黄金航线,串联起两岸的荔林景观带、滨水绿道和古村落。
水岸协同打造集露营基地、垂钓闲趣、潮玩互动等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业态。
北大村素有“文献名邦”的历史底蕴,近年来通过引入状元宴、科举模拟体验等多元复合业态,全景式还原科甲文化场景,打造以“状元元素为核心”的特色文旅IP。
让游客在休闲观光的同时感受荔林水乡的耕读传统和文墨书香。
青年返乡,带来创新活力

年轻人的回归为传统村落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活力。为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一些地方推出了专门的支持政策。
浙江大溪口乡政府创新推出“青村合伙人计划”,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向山外游子发出返乡创业邀约。
政策规定,凡在传统村落投资文旅产业,投资额达3万元即奖励1万元启动金;35岁以下青年创业,还能额外享受2万元补助。当地还优化申报流程,打造“申请、审核、公示、兑付”一站式服务。

在山西吕梁市,近年来将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突破口,将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列为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号工程”。
他们依托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以及北武当山、碛口古镇等自然人文景观,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守护文化根脉。
惠民增收,共享发展成果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最终目的是惠及当地百姓,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山下鲍村,村民涂舍儿分享了他的喜悦:“现在,田里种的番薯、毛豆在家门口就有销路了。最俏的还是我自家做的梅干菜,今年都卖了四五千块咯!”据统计,山下鲍村的旅游经济已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增收,累计增收逾10万元。
北大村探索“资源整合+品牌塑造+村民共富”三位一体整村运营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业态。村集体参与合作运营,村民则通过游船服务、景区服务等岗位实现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约30%。
保护与发展并重,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生机。浙江山下鲍村通过“青村合伙人计划”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福建北大村打造“水上巴士”和状元IP,山西张家塔村成为电影取景地。
这些曾经沉寂的村落正沿着“文化赋能+产业造血”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中书写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