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9月5日北京讯(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近日正式印发,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制度保障更完善、能力支撑更强大的新阶段。文件提出到2027年实现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基本覆盖,2030年建成国际接轨的碳定价机制,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核心抓手。
制度基石:多层级法规体系护航市场规范运行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已形成覆盖强制与自愿交易的完整体系——强制市场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四大行业,2023年纳入企业达2096家,占全国碳排放总量60%以上;自愿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2.1亿元。为支撑市场运行,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构建起涵盖数据核算、配额分配、交易监管的全链条法规体系。特别在数据质量管控方面,创新实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制度,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智能预警风险,2024年企业数据异常发生率显著降低,碳排放数据统计准确性大幅提升。
扩围提速:强制市场五年内覆盖工业领域核心行业
文件明确全国碳市场发展“时间表”:到2027年,强制市场将逐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实现从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向更多高耗能行业延伸;自愿市场则扩展至生物质利用、固废处理等领域,形成全领域减排激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指出,配额分配将由强度控制逐步转向总量控制,2027年起对碳排放稳定行业实施总量管理,并探索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混合机制。目前,强制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6.81亿吨,成交额474.1亿元,碳价“指挥棒”作用持续显现。
创新驱动:金融赋能激发市场活力
为提升市场流动性,文件提出发展碳质押、碳回购等绿色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将碳资产作为质押物获取贷款。2025年,某钢铁企业通过碳质押获得低息贷款1.2亿元,用于节能技术改造,年减排二氧化碳超50万吨。同时,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交易,探索引入非履约主体和自然人参与市场,推动碳市场与绿色信贷、债券等金融产品联动。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强调,此类创新将有效盘活碳资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市场机制。
国际接轨:构建全球绿色合作桥梁
文件特别强调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建设,要求自愿市场方法学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国际认可度。2025年,我国与欧盟更新碳排放权交易合作备忘录,推动碳足迹标准互认,为出口企业产品碳标识认证提供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王海芹指出,碳市场将成为绿色技术、产业“走出去”的关键平台,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全球低碳转型。
挑战与展望:数据质量与行业包容性并行提升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碳市场仍面临数据质量持续监管、行业覆盖扩容等挑战。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强化全流程数据核查,完善重点行业技术规范,并严打弄虚作假行为。未来,随着碳市场制度不断完善、交易产品日益丰富,全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意见》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从“试点探索”迈向“制度引领”的新阶段。通过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市场活力、推动国际合作,全国碳市场将持续发挥市场机制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