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算力分指数全国第三,600亿投资撬动千亿级数字经济生态
中经联播9月7日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在中国北方,一座曾以“煤都”闻名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产业蝶变。2025中国算力大会最新发布的《综合算力指数》显示,大同市城市算力分指数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成为全国算力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这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古城,正以“绿色算力”为支点,撬动一场从“地下乌金”到“云端智算”的产业革命。
算力引擎:600亿投资打造“中国算力第三极”
截至2025年9月,大同已吸引秦淮数据、中联数据、京东集团、抖音集团等头部企业落地,累计完成算力中心基建投资282亿元、服务器投资491亿元,建成标准机架超32.6万架,投运服务器73.33万台,年用电量突破43亿千瓦时。其中,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三期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投产后将新增算力规模2.5EFLOPS,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智能算力枢纽之一。

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的机组(资料照片)
“大同的优势在于‘三低一高’——低气温、低电价、低时延,以及高比例绿电。”大同市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宁文鑫表示。数据显示,大同年均气温仅6℃,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控制在1.15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6.46%,绿电供应充足;与北京直线距离200公里,到京津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单向时延仅3毫秒,可高效承接京津冀算力外溢需求。

中联数据集团山西公司工作人员在操作电子平台(资料照片)
全产业链布局:从“服务器生产”到“数据标注”
大同的算力产业已形成“硬件制造—算力服务—数据应用—配套服务”的闭环生态:
上游:引进年产30万台服务器的自动化生产线2条,以及高端智能算力服务器生产线1条,实现核心设备自主可控;
中游:秦淮数据、中联数据等五大标杆项目累计投资超600亿元,形成通用算力与智能算力相结合的产业布局;
下游:依托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培育京东科技、上海润迅等67家数据标注企业,带动就业超3万人,打造“云中声谷”品牌。
在阳高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技术人员正在组装新一代液冷服务器。该基地采用“液侧冷板液冷+风侧磁悬浮相变”技术,节水率达88%,年节约标准煤4850吨。“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度电都产生最大价值。”中联数据集团山西公司总经理玄利伟说。
绿色革命:从“输煤输电”到“输算力输服务”
大同的转型之路,是一场能源革命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作为国家首批“东数西算”山西枢纽节点城市,大同正通过“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联动模式,推动能源优势向算力优势转化:
绿电供应:浑源15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32万千瓦独立储能项目加速建设,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6%,可满足数据中心100%绿电需求;
低碳技术:秦淮数据研发的“无水冷却”技术,使内风机功耗降低45%,获评“绿色算力先锋”优秀案例;
能效管理:全市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2,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年减排二氧化碳超300万吨。
“算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源。”宁文鑫表示,“大同的目标是到2027年,数据中心用电量突破100亿度,算力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实现从‘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的彻底转变。”
人才赋能:产教融合培育“数字工匠”
产业转型,人才先行。大同通过“政府—高校—产业”协同生态,构建“1学院+N基地”人才培养体系:
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2025年5月揭牌,专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每年培养5000名数据人才,与京东、秦淮数据等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联合大同大学、山西传媒学院等11所高校,共建校内实训室,实现“理论培养+校内实习”无缝衔接;
政策激励:出台《大同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高端算力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费,吸引全国青年才俊汇聚云中。
未来展望:打造“算力+场景”创新高地
站在新的起点,大同正以算力为笔,书写数字经济新篇章:
智慧矿山:依托山西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全国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的煤炭行业智能算力中心,助力700余家煤矿智能化改造;
文旅融合:云冈石窟数字保护项目获全国“数据要素×”总决赛一等奖,354万张高清图片与4971GB三维模型数据,让千年石窟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基层治理:综合网格系统覆盖全市1.04万名网格员,通过算力赋能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大同的转型,是一场‘破与立’的辩证法。”市委书记张强在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基提质、数标扩容、数通全域’五大行动,全力推动算力之城建设,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大同方案’。”
从“煤都”到“算都”,大同的蜕变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当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算力中心交相辉映,这座千年古都正以绿色智算为引擎,驶向数字经济的新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