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9月15日北京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拓宽投资空间、破除隐性壁垒、强化保障等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正酝酿出台,将重点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并设定铁路、核电、油气管道等领域重大项目民间投资参股比例最低要求,打破行业准入壁垒。
新政明确拓宽民间投资空间,聚焦新质生产力(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兴服务业(如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以核电项目为例,2025年上半年10家民营企业参股5个核电项目,持股比例均超10%,最高达20%,较2020年吉利集团入股浙江三澳项目仅2%的比例显著提升,标志着民间资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政策强调严格落实招标投标制度规定,保障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预留份额,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民间项目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透露,将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对铁路、核电、油气管道等领域设定民间投资参股比例最低要求,避免“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壁垒。例如,通过分类施策设定差异化最低比例,允许民间资本通过联合体或产业基金参股,结合项目生命周期动态调整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初期风险与后期收益平衡。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7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后,全国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9%。其中,住宿餐饮业增长19.6%,基础设施领域增长8.8%,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8.1%,制造业增长5.0%。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已达12128个,总投资额10.26万亿元,涵盖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及新兴产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指出,民间资本具有市场敏感度高、技术转化效率强的优势,支持其参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利于加速产业链升级、挖掘投资消费结合点。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强调,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度、保障政府采购份额、强化财政贴息等举措,将有效撬动更大规模民间投资,形成“政府引导-民间跟进”的协同投资格局。
地方层面已先行先试:北京2025年首批推介项目总投资1244亿元,拟引入社会资本429亿元;江苏每年纳入200个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云南建立省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纳入382个项目。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加快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覆盖传统基建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为民间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与退出机制保障。
此次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破除民间投资隐性壁垒、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有望推动民间投资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