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蒋伟民 冯骅 吕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正从“播种期”迈入“成长期”。在9月16日开幕的2025面向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上,中国科技部发布《面向东盟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科技能力提升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通过技术联合研发、产业生态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举措,推动双方人工智能合作向“务实化、全链条、高质量”方向升级。

政策领航:三年行动方案锚定区域创新高地
《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立中国与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体系,重点推进三大任务:
技术联合开发:在工业制造、农业、医疗等五大领域打造东盟国家特色应用场景,例如开发智慧水运航运效率优化模型、AI辅助基层医疗诊断系统等。
基础设施共建:成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算力联盟,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启动动力装备、车联网等首批行业垂类模型项目,降低东盟国家技术应用成本超40%。
人才生态培育:每年支持500名东盟科学家来华联合研究,2027年前培养超3000名专业人才;推动8个东盟国家共建小语种语料库,破解语言数据壁垒。
“这一方案是中国与东盟共享数字红利的‘路线图’。”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键在发布会上强调,目前已有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等国科技管理部门明确加入合作网络。
技术破壁:从实验室到东盟田野的跨越

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25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会议上,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集中亮相:
农业领域:市舶士集团与马来西亚合作开发的“榴侦探”AI分拣系统,通过CT扫描与算法分析,4秒内完成榴莲品质检测,未来可扩展至30余种东南亚农产品溯源。
工业领域:动力装备大模型实现发动机故障预警,助力东盟国家制造业升级;有色金属行业大模型优化矿产开采效率,降低能耗15%。
民生领域:南宁师范大学与老挝、缅甸企业共建6G通信实验室,研发高速光通信芯片;腾讯云智能数智人覆盖东盟餐饮、零售等行业,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
“中国-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已进入‘技术普惠’阶段。”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表示,目前广西正探索“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模式,例如润建股份在东盟建成24个数据中心,迈越科技的AI翻译大模型赋能越南游戏产业。
生态共建:数据、算力、资金链形成闭环

合作提速的背后,是三大支撑体系的完善:
数据流通: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可信数据专区启动建设,包含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跨境数据中心等设施,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流动。
算力普惠:中国银行广西分行未来五年提供300亿元专项金融资金,支持降低东盟国家算力成本;首批行业垂类模型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规则协同:成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开源联盟,推动模型开源与标准互认;发布《2025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为跨境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过去五年,我们与东盟的合作从单一项目走向系统集成。”老挝技术与通信部代表凯索内·苏利翁在会议上指出,2025年2月老挝已与广西签署共建创新合作中心协议,目前8国签署合作意向,覆盖6.6亿人口市场。
挑战与破局:从“链联通”到命运共同体
尽管势头强劲,合作仍面临三大挑战:
发展失衡:东盟十国中,仅新加坡、泰国等6国具备成熟AI政策,其余国家需“一国一策”精准对接。
数据治理:各国在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上规则不一,需弥合制度鸿沟。
地缘干扰:美西方技术封锁加剧,倒逼中国-东盟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
对此,《方案》提出三大破局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将AI合作纳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建立标准互认与风险管控机制。
发挥枢纽平台作用: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为支点,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推动技术、人才、资金高效循环。
深化区域国别研究:组建跨学科团队,研发符合东盟文化特质的“主权大模型”,避免技术“水土不服”。

从马来西亚的榴莲分拣线到新加坡的智能数智人,从老挝的数据中心到越南的游戏产业,中国-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正以“链联通”为钥,解锁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正如新加坡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所言:“当6.6亿人口的智慧汇聚,我们不仅能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更将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亚洲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