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来五年,科学健身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标准化、个性化、数字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深入每个社区、学校、家庭。
中经联播9月23日北京讯( 罗莉莉 杨辉 李之求)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印发《关于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体卫融合领域提供了首份系统性的“施工表**”和“路线图”。这份文件明确了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的总目标。

《指导意见》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致力于建立体育与卫健、教育、文旅、民政等部门高度协同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负责人表示。
政策转变:从“体育+”到“运动健康+”
《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体育与健康政策的重大转变。首都体育学院体卫融合创新中心教授郭建军指出,随着“体育+”延伸的领域日益广泛,“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也迎来更广阔平台。
“以前与文旅部门合作侧重体育旅游,和卫健系统合作聚焦健康教育,都是为了培养群众体育兴趣和科学锻炼习惯。《指导意见》发布后,相当于把‘体育+’的场景都转变为‘运动促进健康事业’的方法和阵地。”郭建军强调。
这一政策转变的核心在于“体卫融合”。相较以往的政策文件,《指导意见》不仅释放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引导的信号,更给出了把“运动是良医”落到实处的具体路径。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科学理念更加普及、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服务内容更加多样、机构载体更加完善、人才队伍更加充实。让科学运动逐渐成为群众自觉践行的健康生活方式。
创新服务:“测、评、导、练”闭环管理
在服务创新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身强体和非医疗运动健康干预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运动风险评估、常见慢病共病人群运动干预、运动防护、运动康复等多样化内容。文件强调构建“测、评、导、练”基础服务闭环,建立数字化个人运动健康档案,针对性开具运动处方,配合开展膳食营养指导。
支持各地将运动促进健康项目纳入居民健康管理内容,推动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健康体检。郭建军教授提醒:“体质监测必须要有医疗安全保障,这就需要体育和医疗深度合作。”
在服务载体建设上,《指导意见》鼓励充分利用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国民体质监测站、体育公园等多种空间,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特别是要建设配置适老化健身器材的多功能健身场所,增加青少年适龄化的器材、场所和服务。
重点人群:聚焦“一老一小”健康需求
《指导意见》特别关注重点人群的运动健康需求,尤其是“一老一小”群体。
针对老年人群,文件要求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健身需求和身体机能特征,科学管控运动风险,增强肌肉力量,重视老年肌少症预防,降低跌倒风险。针对老年失能或半失能群体,实施主动康复与被动训练结合的指导方案。
对于儿童青少年,文件强调加强科学健身知识普及,推广校园“体卫教”融合干预机制,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脊柱侧弯及心理健康等问题。
此外,职业人群和女性健康也成为关注焦点。文件要求积极营造工作场所的运动支持性环境,改善因久坐少动和运动不足带来的职业健康风险。同时加强女性全周期的运动指导,规范孕产期、更年期等特殊阶段的运动健康管理。
地方实践:22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已投入运营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作为体卫融合工作的重要实践应用场景,已经在全国多地开展试点。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共有22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陆续投入运营。
这些中心为居民提供体质与健康测评、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等服务,通过先行先试为运动促进健康工作积累经验。2022年底,体育总局在上海、浙江、湖北、贵州和海南五省市先行先试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
北京冬奥村第一防护科学运动健康中心作为北京冬奥会场馆遗产可持续利用项目,于今年7月面向社会开放,目前月服务量达四五百人次,涵盖各年龄段人群。该中心负责人黄敬烨表示:“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运动能力问题与体态密切相关,通过早期筛查和针对性训练,可以用最小成本避免严重健康问题。”
黄敬烨指出,以往保障奥运冠军的专业服务可以延伸至千家万户。“竞技体育在体能恢复、运动营养、损伤预防等方面的成果,可通过体卫融合模式转化服务于大众健康。”
突破壁垒:人才培养与部门协同成关键
尽管《指导意见》为体卫融合提供了明确方向,但长期存在的体制壁垒仍需突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梁辰指出,“体卫融合”概念虽提倡多年,但在基层工作中长期处于“需求与困难并存”状态。
“通常,大家认为体育系统服务人群多为健康或亚健康群体,但肥胖人群通常伴随多种慢性病,为他们提供运动指导存在一定医疗风险,且难以兼顾营养、心理等多维度健康管理,这就反映了体医融合的现实需求。”梁辰表示。
人才培养是落实《指导意见》的核心问题。郭建军教授强调,落实要求就需要体育院校、医学院校和医院多方合作。“需要医疗部门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推荐患者到医院认可的体育机构,也需要让体育人到医疗机构实习,让医生到体育大学做客座教授。”
梁辰认为,未来应着重加强四方面工作:加强顶层部门协同,尤其数据共享;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强化科技创新,建立全国性运动促进健康大数据平台;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2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投入运营,这些试点项目为居民提供体质与健康测评、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等服务。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配套发布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指南和试点优秀案例,建立常态化优秀案例征集与宣传推广机制。
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社区标准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