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到2030年,中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将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经联播9月23日北京讯(张佳乐 李小飞)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未来五年中国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制了详细路线图。
这份文件聚焦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两大中心任务,提出到2030年实现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能源装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载体。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指出,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六大重点任务引领产业升级
《指导意见》系统部署了6个部分共13项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覆盖能源领域的全方位发展需求。
在能源勘探开发装备方面,文件要求推进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大型露天连续采剥等煤炭开采装备攻关,围绕万米深地、千米深水、非常规和老油气田高效开发,推动油气装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能量转换装备领域,《指导意见》明确要推动煤电、气电装备高效、灵活、低碳化升级和核能装备高端化发展,同时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装备质效水平。
能源存储装备规模化应用成为亮点。文件提出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
同时,文件还聚焦能源输送装备技术攻关,推进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促进能源装备绿色高端发展。
自主可控与数智化成为双核心
《指导意见》凸显了自主可控与数字化智能化双轮驱动的战略方向。
在自主可控方面,文件明确要加大自主化燃气轮机攻关力度,突破高效宽工况压气机和透平设计与制造技术,推动构建覆盖中小型到H/J级高参数机组的谱系化燃气轮机装备体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指导意见》的一大重点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链自主可控,瞄准燃气轮机、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
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工业控制系统、设备智能感知和智能运维、网络设施、作业机器人等数智产品,通过构建“感知—规划—决策—执行”闭环体系,推动覆盖全过程的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能源装备全链条,将全面提升运行效率、安全水平与响应能力。”孙传旺认为。
氢能与储能装备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
《指导意见》为氢能和储能装备规模化应用指明了方向。
在氢能装备方面,文件要求加快突破高可靠、长寿命、高效率,并适应波动性电源输入的电解水制氢装备,开发规模化离网制氢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消纳和利用。
同时,加强固态、液态、深冷高压复合、有机液体等储运技术和临氢长输管道连接技术攻关,突破富氢竖炉、掺氢/纯氢燃气轮机和大功率、高稳定性燃料电池等关键装备。
储能装备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突破大容量、低成本物理储能技术,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
此外,文件还要求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等短时高频储能装备并推动开展工程验证。
七项措施优化产业创新生态
为确保目标实现,《指导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鼓励首台(套)应用、建立完善高层次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开放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政策支持方面,文件明确要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国家科技项目对能源关键装备攻关支持力度。
同时,优化创新产品招投标等政策,探索创新联合体等科研项目以灵活方式发包。鼓励制造企业开展新产品转固定资产租赁业务等服务型制造。
文件还提出要用好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各有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方同步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到2030年,中国能源关键装备将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达到新高度。
随着各项任务的落实和政策支持措施的到位,我国能源装备产业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