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魏伯勤 李学坤 金薇 )金秋十月,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勤劳镇的稻田里,金黄的水稻随风摇曳,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方胜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窦方胜正通过手机视频,向远在山东的客户展示沉甸甸的稻穗:“梁总,您定制的大米过几天就能发货了!”
“往年收完水稻,第一件事就是愁销路愁价格,今年春天插秧前收成就卖出去了。”北大荒集团梧桐河农场种植户董金福望着丰收的稻田,笑容满面。他身后,两台拾禾机正将割晒后的稻穗拾起,这些稻米经加工后将通过快递直接送达定制客户手中。
在产粮大省黑龙江,一场从“种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种什么”的农业变革正在黑土地上演。
定制崛起

作为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近年来将定制农业作为农业提档升级的新发力点。
2025年3月,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谋划构建了以稻米定制为主导,优势特色品类定制为补充的“一强多精”定制农业发展格局。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定制农业专班彭博表示,定制农业既能满足消费者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又能增加生产经营主体收益。
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定制农业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5月底,全省定制农业主体数量达到306家,比去年增加41家;已实现定制农业签约额29.4亿元,有望超额完成45亿元的年度目标。
遍地开花
定制农业的浪潮已席卷黑龙江多个地区,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多元化发展路径。
在黑河市,2025年上半年全市56家经营主体签约大豆、稻米、生猪、大鹅等10余个品类,签约额突破6亿元。
北安市华升食品加工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加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的托管定制模式。
五大连池市矿泉香生态有机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则依托独特矿泉资源,发展农旅融合,推出矿泉稻米会员定制服务。
在大兴安岭地区,当地针对“大林业、小农业”的特点,践行“大食物观”,定制内容涵盖野生蓝莓、猪牛羊、禽类、水产、林下产品等。
截至2025年8月,全区实现定制农业产值5728万元。
模式创新
在定制农业实践中,黑龙江各地探索出多种创新模式。
在桦川县,当地打出组合拳,形成六大特色定制模式:“智慧种业”模式依托31万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构建“企业+科研+农户”协同体系。
“文化米乡”模式将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植入稻田定制,打造“认养一亩田”沉浸式体验。
“全鹅产业链”模式从鹅苗认养到羽绒制品定制,实现产值翻番。
庆安县重点主推三种中高端定制发展模式:“云上田+会员+文旅”定制模式依托智慧农业设施基础,为消费者提供云端农田认领和农业生产可视化等服务。
“直播电商+订单+托管”定制模式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按照客户需求精选专属品种进行托管种植。
数字赋能
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黑龙江定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佳木斯市,2025年起草了定制农业三年发展规划,强化生产基地、标准化体系及信用管控,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推动定制农业向全产业链、全要素支撑转型。
2024年,佳木斯市定制农业总产值达到5.24亿元。
桦川县整合全县定制农业企业资源,开发建设了定制农业专属平台,实现产品溯源、在线签约等功能,更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星火米业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平台数据分析调整产品结构后,高端有机米订单量同比增长25%。
在2025年9月的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黑龙江省级农业品牌“黑土优品”携定制农业成果亮相。
通过“龙江农定制”等线上平台,消费者扫码即可实现农产品全程溯源,直观感受定制服务的透明化与便捷性。
效益显著

定制农业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更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
在海伦市东风镇仁东村,村党支部书记曲伟指着一片菜地介绍:“这不到一公顷的地今年产生了8.6万元效益,差不多是大田玉米的10倍。”
每年花费500元,消费者就能获得一块50平方米菜地产出的所有蔬菜。
在海伦市海北镇西安村,村民陈文才的庭院里,黄豆角的藤蔓开始发黄。他告诉记者,今年由村里牵头,一家蔬菜加工企业提供种子,对产出的黄豆角以每斤2.5元价格进行收购。
海北镇镇长沈朝锐介绍,今年西安村定制销售黄豆角30亩,全镇还有2000亩定制大豆,全部按照收购企业需求种植指定高蛋白品种。
这些大豆收获后定制企业按照高于市场价0.2元价格收购,相比普通大豆,每亩可增收100多元。
品牌引领

品牌建设已成为黑龙江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已有348家企业的910款产品获得“黑土优品”授权。这一省级农业品牌携米、面、肉、蛋、乳、薯等全品类高品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定制农业专班在去年总结的托管、认领、会员、众筹等四种定制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结合销售特点,进一步提炼出“品牌+定制”、“文旅+定制”等更多营销路径。
及时发布实践案例,分享发展经验,帮助定制农业主体补齐营销短板。
大兴安岭地区狠抓“我在北极有块田”定制农业品牌建设。
佳木斯市则持续打造“我在佳木斯有亩田”等定制农业品牌近10个,培育定制农业推荐官40名,大米、果蔬、肉类品牌溢价在40%以上。

通过手机屏幕,远在山东的梁广东看到了自己在黑龙江定制的水稻正在收割的场景。
“太好了,我等着你的新米啊。”视频那头,梁广东高兴地回应着窦方胜。
从三江平原到松嫩平原,从大兴安岭到牡丹江,黑龙江的定制农业正沿着“主体壮大—模式创新—渠道拓展—效益提升”的轨迹加速攀升。
310家定制农业主体、138.7万亩种植基地、44.8亿元签约销售额——这些数字背后,是黑土地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