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0月11日北京讯(周子智 严晓娟 孔义明)

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篇章正式开启,未来四年中国制造将向“产品+服务”组合拳全面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明确提出到2028年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
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推动我国产业融合化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旨在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制造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服务型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我国服务型制造加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亟需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型制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任务。
然而,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仍存在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薄弱、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典型模式分行业分领域应用不平衡等问题。
《实施方案》的出台,正是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进一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四大维度描绘未来蓝图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将广泛普及、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完善。
这一宏伟蓝图将有力促进制造业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新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服务型制造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点、线、面、体”四维推进
《实施方案》创新性地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提出了体系化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任务措施。
以企业为“点”,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领军品牌。开展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计划到2028年培育打造100家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50个领军品牌。
以行业为“线”,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推广应用。
同时实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以区域为“面”,以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以生态为“体”,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加快建设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
七大领域齐头并进
《实施方案》提出了七大主要任务,涵盖了从技术攻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是首要任务。将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推动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协同交付部署、智能运营监测管理等共性技术攻关。
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
为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品牌打造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围绕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和安全生产领域。
推进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促进服务要素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制造业。
此外,任务还包括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以及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
三大计划引领示范
《实施方案》还部署了三项专项行动,以点带面推动服务型制造全面发展。
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将推动建设一批汇聚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等资源的共享制造平台。
增强在线发布、订单匹配、仓储物流等服务功能,实现“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
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则支持引导制造企业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态。
提高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品牌管理运作水平,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品牌形象。
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将鼓励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
建立新模式新场景推广平台,发布典型应用场景,加强应用推广。
多措并举确保落地见效
为确保《实施方案》落地实施,提出了四方面保障措施。
强化政策支持,健全完善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深入开展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等活动,强化区域协同、产学研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体系,鼓励开展成熟度评估。
壮大人才队伍,依托各类平台载体,加强服务型制造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
推进国际合作,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搭建多层次服务型制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产业合作取得实效。
---
随着《实施方案》的落地,我国制造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企业实践表明,服务型制造已经显示出初步成效。据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有关研究,2018—2022年间,传统产业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数字化投入增速高达125.15%,研发增速78.52%,服务收入增长85.50%。
这些数字印证了服务型制造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未来四年,随着方案的实施,中国制造将不再仅仅是产品和设备的代名词,而是成为高质量服务、个性化体验和全生命周期价值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