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泛华建设集团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入存量提质、内涵发展的关键期——城市发展不再依赖增量土地开发,而是聚焦存量空间激活、产业能级提升与治理效能优化。这一阶段,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面临三大核心矛盾,亦是亟待突破的现实挑战:一是产业升级矛盾,传统产业创新链短、数字化转型滞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仅停留在表层;二是空间利用矛盾,物理空间与数字世界割裂,存量楼宇、厂房活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三是治理运营矛盾,“数据孤岛”制约决策精准度,生态能耗高、“双碳”落地缺乏系统机制,同时传统“土地财政”模式不可持续,持续运营能力薄弱。
要破解这些矛盾,需回归城市发展的本质逻辑——从城市起源与演进的底层动力出发,重新定义数字时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从“土地交易”到“要素运营”的本质回归
比利时历史学家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中指出,现代城市源于“交易聚集”:商人为保障贸易便利与财产安全,在防御性城堡周边集聚,逐渐形成城市与社会制度。古汉语中 “城为防御、市为交易” 的定义,亦印证了这一逻辑——交易聚集是城市诞生的起点,保障交易效率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发展围绕“商品交易”构建动力体系:通过一次性土地出让(土地财政)与规模化基建投资,推动城市扩张。但这种模式依赖增量资源,存在“不可持续、同质化”等短板——当城镇化进入存量阶段,土地红利消退,城市亟需新的交易载体与动力来源。

数字经济时代,城市交易的核心从“土地、商品”转向“数据、能源、数字空间”等新型要素,交易模式也从“一次性转让”升级为“长期运营”。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正是这一变革的产物:它以“要素价值持续运营”为核心,通过数据资产化、能源低碳化、空间数字化,重构城市交易生态,让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回归“交易聚集”的本质,转向“要素造血”的可持续路径。
二、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交易新特征:打破边界、数据驱动、生态协同
与工业时代相比,数字时代的城市要素交易呈现三大突破性特征,彻底重塑城市运行逻辑:
1.时空无界:打破物理与部门壁垒
工业时代,城市要素交易受限于物理空间(如实体市场)与行政边界(如部门数据隔离);数字时代,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数字孪生等技术,交易空间从“物理场所”延伸至“虚实融合空间”——例如,能碳数据可跨企业、跨区域实时流转,产业资源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跨城匹配”;交易时间也从“固定时段”转为“全天候实时交互”,如智慧招商平台可 24 小时对接企业需求,零碳园区的能源调度实现“秒级响应”。
2.数据驱动:交易内容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要素”
工业时代的交易以“有形商品、土地”为主,数字时代则新增 “数据、算力、碳配额”等无形要素,且数据成为核心纽带。例如:通过数据要素运营平台,城市可将“空间大数据、产业运行数据”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为企业提供“产业诊断、精准招商” 服务,为政府提供“碳排放监测、空间活力评估”支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让数字藏品、碳交易等新型交易形态落地,丰富城市交易内容。
3.生态协同:交易主体从“单一主导” 到 “多元共治”
工业时代,城市交易由政府或少数企业主导(如土地出让由政府统筹);数字时代,交易主体扩展为 “政府、企业、市民、高校”的多元生态 ——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平台,企业可参与能碳托管、智慧园区运营,社会组织可获取社区服务数据优化民生项目,市民可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反馈交通、环境需求。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交易生态,让城市从“层级管理”转向“协同共生”。
三、数据驱动要素集成: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城市交易形态的变革,本质是“核心要素”的迭代——从工业时代的“土地、资本”,转向数字时代的“数据和产业、空间、能源、资本等要素的协同”。城市数字空间要素市场通过构建“可信大数据空间”,让数据从“静态档案”变为 “动态生产要素”。并以城市物理空间数字化为前提,以数据要素运营平台为支撑,围绕城市发展、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整合产业、能源、数据、资本与空间等多元要素,构建“聚・通・用・赋”的运营机制,精准赋能城市多元场景,释放发展新动能。
1.聚——数字空间容器:构建城市数字要素“蓄水池”
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需要“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作为载体。以“全要素覆盖、可视化管理”为目标,依托数字孪生体的 CIM-实景三维数字底座,将城市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核心要素全面整合,形成统一的“要素库+数据湖”存储体系。涵盖空间大数据(地下管线、地上建筑等全空间数字化数据)、产业大数据(特色主导产业、都市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生产经营数据),能碳大数据(能源消耗监测、碳排放追踪数据)、公共设施大数据(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数据)以及交易大数据(产业链交易、能碳交易等流通数据),实现城市建设领域“数据无遗漏、要素全归集”。
融合 BIM、3DGIS、IoT 技术,打造“实景三维数字空间”:将地下管网、地上建筑、公共设施全部转化为数字化模型,形成城市数字孪生体。通过这一底座,可实时监测基础设施安全(如管网泄漏风险)、空间活力(如商圈人流密度),让物理空间“透明化、可调”——既是数据要素落地的“硬支撑”,也是治理决策的“晴雨表”。将抽象的“数据要素”转化为具象的“空间化表达”,让城市全要素管理实现“一屏观全城、一库汇全要素”,为后续数据流通与价值挖掘提供扎实基础。
2.通——多元数据贯通:打造城市数据流通“神经网络”
依托“数据要素运营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流通规则,打通城市治理、数字住建、产业运营、能碳管理等领域的跨部门、跨场景数据链路,让空间、产业、能碳等数据能够自由且安全地流动。基于贯通后的全域数据,构建智能大模型——城市更新大模型(支撑城区、片区、项目三级体检与更新方案输出)、产业大模型(辅助产业诊断、智慧招商与产
业集群培育)、建筑大模型(赋能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能碳大模型(助力能源优化与绿色低碳转型)、财税大模型(支撑总部经济核算与结算中心建设),让静态的“数据”转变为动态的“决策工具”,为城市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量化支撑。
3.用——平台+工具应用体系:锻造城市数字赋能“工具箱”
平台+工具应用是要素价值落地的关键环节,围绕城市发展建设生命周期构建数字体检、数字规划、数字建设和数字运营一体化赋能体系。体检阶段,形成城市建设体检、产业活力体检和运营发展体检等多重体检体系,建立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一体化的推进机制;规划阶段,依托数字规划平台,基于 CIM 构建构建一张图辅助模型系统,实现多种规划协同编
制、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城市建设阶段,可集成AI+CAD+BIM 智能设计工具、项目管理 SaaS、数字集采等赋能工具,实现城市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覆盖,让城市建设从“经验依赖”转向“精准可控”;城市运营阶段,通过产业运营平台和能碳运营平台,围绕城市特色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集群,打造零碳建筑、零碳园区和零碳社区多
元运营场景。
4.赋——创新场景应用: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场景赋能是“聚・通・用・赋”逻辑的最终落点,将前期要素聚合、数据贯通、工具应用的成果,精准匹配城市核心需求,落地到具体场景中释放价值。
在城市活力中心建设上,依托城市体检与更新一体化平台,结合 AI设计工具,对低效楼宇、老旧厂房等存量空间进行改造,导入科创、创意、时尚等产业,打造“空间载体+产业内容”融合的活力空间,激活存量资产价值并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
在产业育城中心打造中,通过城市产业运营平台与产业大模型,聚集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实融合的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就业与经济增长。
能碳运营中心则借助能碳运营平台、能碳大模型及电碳交易工具,实时监测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数据,优化能源调度,推动零碳建筑、零碳社区、零碳园区落地,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领域,依托数字孪生体与公共设施大数据平台,优化交通布局、强化应急管理,简化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通过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社区报修、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提升治理精度与公共服务普惠性;数字住建场景则依靠智能建造平台、建筑大模型与项企管理SaaS,实现城市建设项目“业-财-人”深度融合,提升建设效率与质量。
四、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曾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创造文化意义与社会链接”。数字空间要素市场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重构要素交易生态,让城市竞争力从“规模经济” 转向“范围经济”,从 “同质化竞争” 转向“差异化优势”。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靠“规模经济”发展:通过批量建设基建、同质化布局产业,降低单位成本,但易导致“千城一面”;数字经济时代,依托数字空间要素市场,城市实现“范围经济”——通过数据要素的“复用性、联动性”,让“一类要素服务多场景”:例如,能碳大数据既可用于企业碳排放监测,也可支撑零碳园区规划、电力调度;同一套数字孪生系
统,既可服务城市更新方案模拟,也可用于应急灾情推演。这种 “要素复用”大幅提升资源效率,让城市摆脱对增量资源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范围经济推动城市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资源型城市可聚焦 “能碳数据运营”,通过能碳平台整合区域能源数据,打造零碳示范基地;工业城市可依托 “产业数据赋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 “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文旅城市可通过 “空间数据活化”,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藏品、智慧文旅场景,提升吸引力。
当空间、产业、资产实现数字化打通,人流(人才流入)、物流(产业供应链)、资金流(总部结算)、数据流(要素流通)自然汇聚,形成“港(要素流通枢纽)、产(产业集群)、城(空间载体)、人(宜居环境)”的协同格局——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容器”,而是要素循环、产城互动的有机生态。
结语:从“管理城市”到“激活城市”的范式革命
城市数字空间要素市场并非“技术叠加”或“平台搭建”,而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根本性重塑——它回归“交易聚集”的本质,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数字空间为载体,推动城市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激活”。
当数据成为 “可流通、可增值” 的战略资源,当空间成为“可运营、可迭代” 的生态载体,当治理成为“数据驱动、多元协同”的精准服务,城市将真正成为“繁荣、高效、韧性”的数字雨林。这不仅是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城市数字空间要素市场,正是这场范式革命的“发动机”,它将持续解锁城市的“第
二发展曲线”,让城市在数字时代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可持续的价值环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