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雨蝶)
国家航天局绘制三年发展路线图,22项举措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到2027年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国家航天局日前印发《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五方面22项重点举措,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这份发布于11月25日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将实现高效协同,科研生产安全有序,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这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迎来系统性战略规划,从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到安全监管的全链条发展框架已经明确。
三方面突破,绘制商业航天三年路线图
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商业航天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高效协同,科研生产安全有序,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能力实现统筹建设和高效利用,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突破是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民用航天科研计划和基础科研课题将向商业航天主体开放,支持新概念、新产品、低成本等先进技术研发。
在高效利用能力资源方面,国家将推进重大科研试验设施设备向商业航天主体开放共享,包括国家民用测控站、接收站、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等大型试验设施设备。
推动民商航天标准体系融合发展也是一大亮点,行动计划提出建立权威统一、开放共享的航天标准体系,实现民商航天体系架构高度兼容。
设立国家商业航天发展基金,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设立国家商业航天发展基金,完善商业航天发展投融资体制机制。
该基金将鼓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联合成立投资平台,引导资本坚持做长期投资、战略投资、价值投资。建立项目推送机制,遴选符合航天发展规划的商业航天项目向基金推送。
行动计划还明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鼓励商业航天布局航天产业链相应环节,做强星箭制造,做大应用服务,拓展测控运营能力。
支持商业航天主体围绕太空旅游、太空制造、在轨维护与服务等新领域加强创新。
扩大政府采购商业航天服务也是行动计划的一大亮点。国家将推动商业运载火箭、商业卫星等商业能力参与国家航天任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扩大商业航天服务采购。
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
在行业管理服务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完善商业航天法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国家航天法立法,明确商业航天在国家航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针对空间碎片减缓与防护、航天发射许可管理、空间物体登记管理等重点领域,将加快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文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明确研制商业卫星的企业无需办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
在安全监管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建立覆盖产品研制、试验、总装、测试、发射、在轨、离轨和数据应用全过程的安全检查体系。
对涉及重大安全风险的关键系统或产品进行安全性复核、评价,严肃隐患整改,发生安全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的,严厉追责问责。
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
随着行动计划的实施,商业航天市场潜力巨大。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0.3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2%。
若按照25%的增速计算,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超过600家,产业链配套齐全,并已形成规模。
预计“十五五”期间将有一批重大工程进入实质开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载人登月工程、卫星互联网建设和6G融合通信等。
业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在“星、箭、场、测、用”各个环节取得多点突破。面向“十五五”时期,资本投入、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张有望共振,商业航天产业正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航天强国
行动计划不仅是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文件,更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和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发展框架,行动计划旨在实现商业航天的可持续发展。
在创新方面,行动计划强调充分发挥商业航天企业主体创新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探索性、引领性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在产业生态方面,行动计划坚持系统思维,推进产业协同,加强全产业链系统谋划和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安全监管方面,行动计划坚持法治思维,确保安全有序,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强化安全监督管理。
随着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从产业培育到生态建设,商业航天正成为推动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力量。
未来三年,随着22项重点举措的逐步推进,商业航天有望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实现新的跨越,为2030年实现10万亿元市场规模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