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其中,要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近些年,在一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较好的地区,部分乡村旅游合作社先行先试,在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产业融合的效果。
海拔1500米的黄水镇距离石柱县城63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2%,是典型的避暑休闲纳凉景区,是重庆市十大旅游度假区之一。近几年,黄水旅游呈现井喷态势,游客数量以每年1~2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夏季旅游高峰期常驻人口在6万人以上。
建成区面积仅4.2平方公里的小镇如何“消化”如此巨量的游客呢?“‘黄水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黄水镇党委书记谭祥平的回答铿锵有力。
1“住楼房愁生计”,生态地区的农业怎么搞?
家庭旅馆成为增收新“亮点”
黄水镇被称为“中国黄连之乡”,也是全县莼菜的主要产区之一。多年以来,发展种植养殖业是该镇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9年,黄水镇开展镇域内的万胜坝中型水库建设,水库周边的305户1050人被搬迁安置到场镇统一规划的移民小区。同时,为了实施推进15个全县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城镇规划区内先后有56户182人也被安置到该小区。
如何让安置在移民小区的失地农民群众能移得出、稳得住,还找到增收致富的门路,也成了摆在履新到此的黄水镇党委书记谭祥平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基层调研和镇党政班子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部分群众还得靠山吃山,只是变个方式,即参与黄水旅游,坐地挣钱。
2经营散、水平低,乡村旅游怎么搞?
乡村旅游合作社为供需“接上线”
“发展旅游,想啊,但不容易嘛。”回想当初,陈翼说自己也顾虑重重,虽然家里有闲置的房间,但对旅游业非常陌生,而且公安、消防、卫生等手续办理非常严格。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条例里并未明确可以经营乡村旅游,在工商注册目录上没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这一类别。黄水镇政府一班人东奔西走,想争取到市、县各级对“黄水人家”先行先试的支持。各级的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合作社的创办开了“绿灯”。作为全市20个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之一的黄水镇提出“以旅游业为突破,走城乡统筹路径”的想法,得到了市发改委300万元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同时,县、镇两级财政还配套了70万元资金。
3管理、服务双规范,合作社从哪里入手?
明晰管理制度以评级决定社员旅馆“进退”
走进黄水镇,印有“黄水人家”字样的统一旅店招牌、灯笼、挂件辨识度很高。在合作社游客接待中心前台,记者随手翻开了一本《接待指南》,合作社社员的资料一目了然,包括联系人姓名、电话、评定等级、房间规模、地址、最高限价等;还配有地图、房间内部展示等图片,供游客自主选择。当客人选定后,合作社统一登记录入信息,再带游客到选定的家庭旅馆去。
“等级评定标准有30个指标。”黄水镇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谭乘发介绍,主要涵盖硬件设施、服务态度、合作精神、违纪情况等项。依据评分结果将社员的旅馆评定为A、2A、3A级,以此为标准确定168~238元的房费限价;将评分结果作为准入退出的主要依据,对评分不满60分的社员实行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摘牌、清退处理;对新申请入社的农户,必须要求评分在70分以上才能准许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