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之交,西天山迎来一场大雪。山脚下的新疆伊犁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大门前,粗壮的柳树枝被积雪压断,倾倒在停靠一旁的越野车顶。
有人预言,这个冬天会很冷,正如一些人对钢铁行业的判断。去年,伊钢创纪录巨亏6亿元,引来外界不少担忧,但这位曾终结伊犁河谷“寸钢不产”历史的“钢铁侠”却表现淡定,通过职工持股、早去产能、精降成本,在行业的寒冷季节探寻钢企“越冬”之道。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摄
【责任编辑:孙晓曼】



秋冬之交,西天山迎来一场大雪。山脚下的新疆伊犁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大门前,粗壮的柳树枝被积雪压断,倾倒在停靠一旁的越野车顶。
有人预言,这个冬天会很冷,正如一些人对钢铁行业的判断。去年,伊钢创纪录巨亏6亿元,引来外界不少担忧,但这位曾终结伊犁河谷“寸钢不产”历史的“钢铁侠”却表现淡定,通过职工持股、早去产能、精降成本,在行业的寒冷季节探寻钢企“越冬”之道。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