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球迷用户” 在手又怎么会愁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赚钱呢?
周末刚刚结束的中超赛场上,“互联网队” 表现抢眼,江苏苏宁主场 3:0 大胜山东鲁能泰山;广州恒大淘宝客场 1:2 不敌重庆力帆。此外,另一支传言已经在资本层面 “互联网化” 的球队——北京国安乐视将在本周三客场对阵天津泰达。
事实上,被 “互联网化” 的球队还不止这几家。下半年开赛的欧洲联赛还能看到不少 “中国互联网队”。英超 “表妹” 曼城队的大股东城市足球集团,在 2015年接受了中国华人文化控股集团与中信资本的投资。西甲联赛上,随着万达入股马德里竞技、互动娱乐收购西班牙人,肯定会上演两场 “中国互联网德比”。据说,网易和丁磊对英冠球队狼队很有意向。
足球烧钱,众所周知。这项昂贵的运动曾拖垮过网游富豪朱骏(2014年退出中超),拖累过 “国民公公” 王健林(1999年退出甲 A)。近年来,随着引援等开支大幅提升,足球俱乐部更是烧钱不止。
互联网巨头涉 “足”,烧钱买球队,到底值不值?
足球的政治经济学。当许家印和恒大入主广州时,关于恒大集团投资足球是为了获取政治资源的说服就不绝于耳。《单刀 直击恒大足球王朝》的作者白国华,在开篇中提及此事,都以 “没必要争论——中国本就是个有政商传统的国家” 一句暂做结论。
足球的这种政治效应放之世界皆准。意大利前总理老板贝卢斯科尼的故事尽人皆知。凭借 AC 米兰老板的光环,引来万千拥趸,做了17年总理。魔兽德罗巴甚至凭借一己之力,为内战中的科特迪瓦,换来过短暂的和平。
这种政治效应的背后,其实正是足球经济学的最佳诠释。连政治如此理性的活动,都能受到足球热情的左右,更何况是商业行为呢?
与球队有关的商业主体,总会受到球迷额外的青睐。以华为为例,自 2011年7月独家冠名赞助 2011TIM 意大利超级杯比赛以来,华为共计赞助支持了 11 支欧洲球队,包括了英超阿森纳、西甲马德里竞技、意甲 AC 米兰等。受足球营销带动,华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的销售业绩也大幅提升,从 2011年的729.56亿上升到了2014年的1009.9 亿元。
与球队有关的商业主体及行为,也更容易向非球迷群体传播,提升公司的知名度。甲 A 时代,就有记者发现了这样的传播规律。“如果你有机会成为甲级足球俱乐部的老板,只需要几个小时,你就会成为'地方名人';如果球队的成绩突出,只需要几天,你就会成为'全国名人'。” 而现在,借助足球队则有机会成为 “世界名人”。在收购西班牙人队后,互动娱乐的名字登上了不少全球媒体。
长久以来,足球俱乐部都是与 “烧钱” 联系在一起的。“国民公公” 王健林一句 “说足球赚钱的要么是骗子,要么脑袋不太好”,深入人心。但事实上,办足球俱乐部并非一定不能赚钱。
福布斯公布了2014年最有价值足球俱乐部的名单及其财务状况。不难看出,20 支俱乐部中,不烧钱的俱乐部占到了 7 支。其中,德甲豪门拜仁慕尼黑更是连续 25年盈利。2015 底的年会上,官方公布了最新财年的数据,税后净利润从 1650 万提高到了 2380 万欧元,连续三年实现净利润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