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妈妈肚子里时,就注定要成为老师了。”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总喜欢这样说,就在他呱呱坠地前1小时,当中学教师的母亲还在给学生们上课。(3月28日 人民日报)钟扬,是求真务实的科学家,是硕果累累的学者,更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在短暂的执教生涯中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视每一位学生为珍贵的种子,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成才,留下了永垂不朽的“种子精神”。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以钟扬为榜样,将“种子精神”厚植于心。
社会将高校看成专业人才的“成品车间”,对高校教师给予极大厚望,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是大众舆论的焦点。近年来高校老师性骚扰女学生、借学生名义敛财、威胁和辱骂学生等不雅事件层出不穷,呈现越演越烈之势。国家先后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时代呼唤楷模需要精神引领,而钟扬的“种子精神”正是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最好表率。
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老师大多喜欢基础好、天赋高的学生,而钟扬却不同。对于“特殊”学生和“问题”学生怀着教育情怀,他常说“不能因为一颗种子长得不好看,就说他没用了”。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他鼓励学生发挥优势研究家乡特有植物。有的学生对相比起科研对其他方面更感兴趣,他就利用机会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比起学生的学习能力,他更看重是学生敢于学习的勇气和决心。不放弃一个学生,不抛弃一个学生,为他们量身打造成才之路。做一盏照亮学生的明灯,在黑暗中帮助和支持,指引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做兢兢业业、甘于献身的新时代高校教师。作为国家宝贵财富,高校教师特别是有名望的学者、专家,平日工作极其繁忙,能者多劳。如若不细致规划时间那么指导学生学业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而钟扬是为学生奉献终身的典型,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钟扬一身的真实写照。修改学生论文可以细化到标点,一篇文章可以花费30多小时,力所能及全方位的关心学生日常生活,无论何时都将将困难留给自己。坦然的面对生命的终止,因为心里坚信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学生们将继续前行。
钟扬从未忘却人师表的担当与使命,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树立了新时代教师的道德丰碑与精神标杆。愿“种子精神”厚植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心中,见证开花结果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