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深圳讯 记者易全报道】2014 年由广东省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并担任主管单位,在深圳市民间事务管理局正式登记注册的深圳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经费不足的情形下坚持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推进模式研究。2019新年前夕,研究院魏劲合院长就其理论创新要点做了归纳。
理论创新一: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的“深圳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批量推广体系。研究院团队基于对信息化技术的长期研发,总结出破解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三大难题的系列操作方法。它一方面可向全国进行普及推广;同时又可以融合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实现让区域中小的企业信息化普及率,三年提高到80%以上的目标。

理论创新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享生态圈运营体系;
该体系符合中央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五大战略定位。体系旨在汇聚全社会力量,有效化解不同经济体的经济社会制度制约,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中枢系统,从而推动起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大湾区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的高效互联互通和共享。预计生态圈运营体系的运行可新增 20万至30万人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创业就业。

理论创新三:基于城乡信息一体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体系;
计划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享生态圈体系的构建,率先在粤港澳城市群建立起数字社区联盟,然后再通过乡村振兴数字中国的市县长、乡镇长干部培训,旨在组建数字乡镇联盟,实现城乡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绿色食品、劳动力及其原材料的有序进城,组织城市工业品、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打下基础。

理论创新四:一带一路国际信息化高速公路运营体系。
该体系基于中国统一大市场、国产操作系统和“互联语”三大背景,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带一路国际电商交易平台、互联语手机三个子项目内容。体系可以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商流物流,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助力构建起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国际经济信息化高速公路。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理论创新,研究院已经推出了一带一路工业互联网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中枢产业园等一批具有实操意义的规划体系。
据了解,研究院的各项理论创新和研究成果,已经引起深圳和国内有关企业及其专家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