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深圳10月19日电(易全)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刚刚过去的10月16日只是共和国70华诞庆祝日后的一个普通日子,但对于曾经战斗和生活在南中国亚热带雨林里的中国军(农)垦人和华南两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科学家来说,这却是一个让他们充满了光荣回忆的日子。
1982年10月16日,当时的国家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新闻发布会。赵凡局长以洪亮的声音向到会记者宣布:“被世界植胶界公认为只适宜在北半球北纬17度以南生长的巴西三叶橡胶树,现已在我国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最高种植纬度达到了北纬24度。”
这一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由此在1982年10月被授予了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37年后的2019年10月16日,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在深圳举办了纪念座谈会及其系列庆祝活动。


1950年朝鲜战争暴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刚成立的新中国进行军事和经济的封锁。作为当时与钢铁、煤炭、石油齐名的四大战略物资之一的橡胶,赫然在“禁运”之列。
橡胶属于热带植物,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橡胶树在北纬十七度以北无法存活。但橡胶作为大工业时代的重要生产原料,不仅在战略上拥有重要地位,即使在人们生活中各个环节,在合成橡胶技术尚未被发明出来的当时,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橡胶的重要性早已为世人所认知。早在1908年,华侨就已在中国南部试种橡胶树,但由于橡胶树的生长特性原因,使得这一树种难以大面积成活。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橡胶种植面积尚不足4万亩,华侨种植的小胶园大部份分布在广东的海南岛和雷洲半岛等地。
根据中央的命令,早在1949年原解放军四野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就通知部队要留意保护好不多的胶园。随着海南岛的解放,原四野部分将士留守胶园,是为最早的特林兵战士。
1951年初开始,新中国在苏联技术专家的帮助下,来自原解放军二野、三野、四野的部分部队,成建制抽调集中至华南的高州、雷州、合浦以及海南岛的宜胶地带,开始了中国战略物资橡胶基地的创业历程。
基于当时中国面对的特殊国际环境,这一堪称“大兵团作战”的种胶行动被列入国家秘密,“特种林业”和“特林兵”的叫法,区别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垦殖。
特林兵博物馆创始人陈勇耀先生的父母,为原解放军四野南下转特林兵的第一代农垦人。他不仅从小生长于这一特殊部队环境,并且也曾工作在由特林兵转化而来的广东农垦系统。作为专职记者,他用照相机大量记录了农垦人种植橡胶的生产生活场景;他拍摄的《胶园晨曲》等反映农垦生活的作品曾获得国内外摄影大奖;他还曾经记录了党和国家、军队的不同领导人,对华南农垦基地的视察与访问。

(陈勇耀和他的特林兵博物馆)

(陈勇耀的摄影作品《胶园晨曲》)

(陈勇耀拍摄的反映国家领导人与农垦工人在一起的《胶林笑语》)
早已获得了海外居留权的陈勇耀几年前从国外回到深圳定居,随即“重操旧业”,发挥其记者和摄影家的特长,个人斥资用摄像机和照相机采访记录均为耄耋之年的特林兵老战士,抢救回一批“活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大量收集当年的特林兵用品和工具,照片以及文献资料等,在许多老干部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于深圳创立了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2018年8月,特林兵博物馆被广东省农垦总局(原华南垦殖局)授予“国防建设与爱国教育基地”。
海外叶剑英研究会首席顾问、叶剑英外甥严焕松先生及其研究会副秘书长胡小龙、江山;来自广州、深圳、惠州、东莞及港澳台地区的部分企业家和爱心人士50余人,参加了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某地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举行的座谈会。海外叶剑英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勇耀主持并做介绍。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中国将军文化艺术协会、深圳新四军研究会、广东叶研会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狮子会《和平海报委员会》、深圳市南奥电影制片厂、龙门都市花园酒店等单位派出的代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发来了贺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