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4月13日湖北英山电(记者雷世斌 通讯员英山 )春茶热销时节,产自湖北英山的团黄贡茶屡屡赢得线上线下顾客点名购买。日前长三角的明先生抢购到半斤后高兴地说:历史上团黄贡茶品质媲美西湖龙井, 茶界遂有“北有团黄•南有龙井 ”之说。

团黄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柏云说,团黄贡茶已有近1400年历史,在唐代十四个贡茶品种中,团黄名列第三。2016年,湖北省政府认定“团黄贡茶”传统制作工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团黄贡茶产地位于大别山深处,记者站在海拔一千多米的英山尖之阴,俯首即见一垅垅碧绿茶园,远处绰约可见的是该茶加工厂所在地——杨柳湾镇翻身湾村。
翻身湾这村名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但追古抚今又何尝不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呢?团黄贡茶始创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因其“色澄碧而清冽,味馥郁而沁芳”成历代朝廷贡茶。《唐书》载:“茶之名品…..寿州有霍山黄芽,蕲门月团。”是时,六安爪片,霍山黄芽,英山团黄列为贡茶,并称“淮南三茗。
岁月推移,团黄贡茶优异品质日趋凸显。《弗告堂集•龙井茶歌》(清代•于若瀛)中赞“团黄”贡茶为当时茶之标杆,媲美南方“龙井”。
团黄贡茶茶园基地地处英山县东部土门河流域,气候宜人、云雾滋润。苏东坡一生传奇羁履,旷达豪放,尤喜茶酒。踌躇黄州期间,他多次踏访大别山茗茶,赏茶作赋。元丰六年,他到蕲州天峰麓采团黄茶,次日在《寄周安孺茶》诗中赞誉:蕲州团黄茶“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此后,他亲送此茶,赴京上贡。欧阳修盛赞,“共约试团黄,旗枪几时绿”。
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是伟人的韵叹。之于昔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团黄贡茶如今真是“换了人间”。新一代品牌定位专家渐飞表示,团黄贡茶既有自然环境赋予的优良品质,又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二者交相辉映,有利于塑造“南龙井·北团黄”的关联定位格局。作为高端英山云雾茶的代表品牌,团黄贡茶正在回归历史上的荣光。
徐柏云是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家族第七代制茶人。1990年蚕桑专业毕业后,他游历闯荡开阔眼界。1996年回到翻身湾茶场,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辅之以现代工艺。几经努力,于1998年推出的团黄贡茶一鸣惊人。他推出的产品在湖北英山第十三届茶叶节上荣获“十佳英山云雾茶”称号。他在名优茶擂台赛上摘得首个茶王桂冠。从地方媒体到央视均大篇幅报道。
徐柏云说,炒茶讲究心法,心到才能手到。 但团黄贡茶要发展壮大,还需要布局全产业链。团黄贡茶主茶园基地面积5000多亩,大多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群山。生产加工厂增扩后近万平方米,作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车间引进国内先进清洁化生产线、微波杀青干燥机。千年团黄贡茶香,文化传承进课堂。徐柏云多次受邀前往县理工、毕昇中学开设茶叶教学课。该公司还与童玩谷合办茶叶制做体验馆。种茶,制茶的传统伴着书香、笑声代代传、人人学……
企业因社会需要而存在。线下销售持续向好之余,为及时满足远方茶友需求,团黄贡茶陆续进入各大电商平台:推介、签单、发货……

徐柏云站在苍翠的茶园感慨:疫情发生后订单反而比去年同期增加,各级领导上网“带货”,许多网友喊出“买鄂”、“卖空湖北农产品”口号。昔日大疫过后必有大灾的情形不复存在,翻身湾村的茶人乡亲,品茶聊往事之时,更多感恩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