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5月9日河南平顶山电(记者李伟东 屈伟林 通讯员孙东伟)在平顶山市叶县邓李乡邓李村,成片无公害红薯地一眼望不到边,靠种地致富已经不是该村群众的一种奢望。而给这里带来转机的,是一个叫邓要春的的年轻人,他通过自己的粉条加工厂大作红薯文章,带动周边乡亲种植红薯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邓要春出生在叶县邓李乡邓李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那年,他选择了去南方打工,在这期间,他当过流水线上的工人,端过盘子、当过业务员,后来有了属于自己的运输公司,生活也跟着越来越好。近几年,邓要春回老家的次数渐多,看着家乡变化不大,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还是很紧巴,他心里很着急,就思衬着要为乡亲们做些事情。
邓李村有手工做粉条的传统,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受规模化机械化粉条制作的冲击,纯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没有了生存空间,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纷纷停产。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粉条质量却难以让人放心。邓要春说:“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在制作过程中加入木薯粉、食用胶等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消费者很难吃上真正的红薯粉条。
找到了突破口,说干就干,2014年下半年,邓要春怀着满腔的热情回乡投资粉条加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多方考察,先期投资12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约9亩,集自动化粉条生产线、晾晒场、产品展销厅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红薯粉条加工厂。目前投产1小时就可打碎红薯5000公斤,生产加工效率是以往小作坊的20倍,红薯到粉条所经历的清洗、磨碎、分离、和浆、干燥、成型等环节一气呵成。邓要春说,他的粉条生产过程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化设备相结合,在粉条制作的关键程序上,一直保持着传统手工工艺。他说:“这样一来,生产出来的粉条既保留了传统粉条的口感又解决了纯现代工艺的易碎易断等缺点。 为了保证粉条品质的纯正,树立良好的品牌,让消费者放心购买,邓要春一开始就采用自己名字、自己头像、自己手机号、自家住址做包装,在包装上标出假一赔万的承诺。由于品质超众,“要春粉条 ”已通过口碑相传,成为在外地叶县籍老乡们首选的家乡特产,也因此,要春粉条没做广告便销向了全国各地。

随着粉条厂进入规模化生产,他自己承包种植的500亩优质红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他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10多个村发展种植红薯1000余亩,形成了“产业带动、带富共富”的生动格局。他兴致勃勃地算起种植红薯的脱贫增收账: “红薯亩产2800公斤,按1元/公斤保底价计算,每亩地可实现收入2800元。农闲时,村民到粉条加工车间务工,1天可收入100元”。
“下一步,为了让产业效益整体提升,拉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我准备再建一个生猪养殖厂,把做粉条剩下的红薯渣喂猪,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红薯的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结构,发展以生猪养殖、红薯种植、粉条加工为一体的循环产业,让乡亲们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收益。”邓要春说。
企业发展了,周边更多的乡亲富裕了,邓要春又积极的参与到做慈善和社会公益的队伍中,近年来,他多次为贫困户、敬老院、贫困学生送物送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更是出力出钱,不顾个人安危的奋战在一线
由于诚实守信的做企业,全心全意的为家乡发展做贡献,邓要春的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县领导的认可,他被推荐成为县政协委员。荣誉有了,肩上的担子也重了,邓要春说:“不能辜负县政协委员的身份,要更及时地宣传党的政策、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引领自己的企业,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