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辽宁朝阳8月15日电【记者 王庆祥 周鑫尧 窦国香】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南部,辽冀蒙三省区通衢之地,地域面积2千余平方公里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2019年旅游一项接待人次476.84万。喀左境内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3A级旅游景区7处。近年来,喀左县是我国县域为数不多的荣获了全国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民族团结进步县于一身的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为示范县,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形成了以‘红山文化’为主线路,利州古城,浴龙谷,龙凤山【朝阳洞】等“景城融合、全民共建、构筑美丽幸福家园”的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主要实施方案
(一)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党政“一把手”挂帅,旅游部门牵头,发改、财政、水利等40个部门组成的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县级领导亲自抓、旅游部门具体抓、要素部门合力抓的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将全域旅游工作列入年终绩效考核重点任务,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和依法统计工作。开展旅游执法体系改革,依托“旅游发展委员会”加“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管分局、旅游巡回法庭”加“相关执法部门”的“1+3+X”旅游综合管理模式,执法效率显著提升。
(二)政策保障。在全县“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围绕“旅游+”做文章,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多规合一的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喀左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专项规划需求,统筹国土、林草、生态等资源,预留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以旅游产业“六要素”为中心,统筹谋划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美丽乡村等工作,将财力物力人力向旅游产业倾斜,把旅游元素融入到专项工作之中。
(三)公共服务。充分利用京沈客专、喀赤高铁开通契机,结合城乡公交客运“村村通”优势,开通旅游专线,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县级游客集散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新改建旅游服务区(点)26处、旅游卫生场所125座、停车场30万平方米,增设旅游安全标识1000块。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新建5G基站71座,向重点景区倾斜,有力提升了景区网络覆盖能力;将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体系和公安“天眼”工程建设,纳入到旅游大数据管理体系,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宣传营销和应急管理能力。

(四)供给体系。推动旅游景区提质升级。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4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处。以红山文化为核心的东山嘴祭坛遗址、文化“三馆”全部免费开放,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暴龙地质公园有序开发。创建旅游产业小镇、特色旅游村寨、百个主题庄园,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支撑。紫砂工业体验游、休闲度假康体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紫砂制品传承业、喀左陈醋美酒酿造业、大凌河沿河两岸的鸭蛋等特色商品蜚声省内外,“喀左紫砂壶”传承系列商品在首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大赛中获银奖,多次被‘中国网’用多国语言向世界推荐,大地农产品和传承紫砂系列产品获得“辽宁礼物”称号。及具现代的大宅门‘白氏水饺’民族民俗特色餐饮、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自成体系,星级利州宾馆加非标民宿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喀左县全域旅游的经济发展。
(五)秩序与安全。成立喀左县行政执法中心,实现了与“1+3+X”旅游综合管理模式。对旅游景区、饮食接待、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建立“红黑榜”信用制度,杜绝了黑车、黑导、黑社等现象,游客投诉处理率100%、满意率100%,形成文明旅游在喀左的风气。由政府企事业工作人员300余名组成的5支志愿者安全管理应急分队。全面落实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制度。
(六)资源与环境。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6天,森林覆盖率达43.2%,被评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建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落实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平房子镇小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专项管理,建成县乡村三级垃圾收集处理体系。行政村文化广场全覆盖,落实了旅游景区对特殊群体的价格优惠政策。将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就业等实现精准帮扶,力争平稳有效实现扶贫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七)品牌影响。开展特色旅游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域赏花节、紫陶文化艺术节、龙源湖冰雪嘉年华、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建立“政府+景区+旅行社+媒体”整体联动营销机制,搭建全媒体矩阵推介喀左,争力品牌核心化。
示范意义

(一)突出“一把手工程”和“全民共建共享”两个核心要义。县级党政主官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指挥官和服务员,谋划推进推介,将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拿到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解决了“小部门”干“大产业”推动力不足的问题。坚持“全民共建共享”,把工作细化到城乡规划、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统筹推进、合力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飞跃式发展,全面践行了“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增进人民福祉的发展步伐。
(二)探索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互补融合发展问题。喀左县属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近年来,通过统筹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资源,大力实施水系治理、绿化美化、生态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倾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从无到有”到“提质升级”,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塞外水城”和旅游胜地。通过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提升了县域品牌影响力,推动了产业之间的互补互助互融,吸引省内外著名旅游企业、大型集团入驻投资旅游项目,恢复利州古城原貌。一些高科技产业项目和绿色农业产业化项目也纷纷投资落户喀左,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喀左县已经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辽西北乃至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亮点

(一)理念求新,超前实施全域旅游。2014年,喀左县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全景喀左、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县域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整合各类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出台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国有景区全部实施企业托管运营。
(二)典型示范,打造全域旅游微缩版。将县城规划区作为景区规划建设,依托城区丰富的水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结合老城改造、新城开发和水系治理等工作,打造了龙源旅游区,是全省首家以城市景观为核心的开放式免费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利用地利优势实现大型水上音乐喷泉秀,水幕电影等多种极具观赏性文化娱乐项目。
(三)引领带动,积极助力精准扶贫。喀左县作为全省15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旅游景区建设运营过程中优先规划扶贫项目、流转贫困村土地,设立专岗优先聘用贫困户就业人数300余人。建立了旅游部门与扶贫、商务、就业等部门的联系机制,定期围绕精准扶贫谋划旅游项目、推广旅游商品、培训各类旅游服务人才。
(四)“旅游+交通”,完善全县旅游交通网络。抢抓高铁开通契机,依托高铁站和县城主城区,布局县乡村交通网络,实现了以高铁、高速公路为大通道,以国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村道为脉络的大交通格局,路网把各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实现交警路政以安全服务为宗旨,为游客保驾护航做己任。
(五)开拓进取,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作为传统农业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喀左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推动“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医养”“旅游+体育”“旅游+电商”“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将旅游产业真正培育成了“大产业”,既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质量提升,同时也带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稿件数据来源中共喀左县委、喀左县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