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8月24日河南新乡电( 记者张新平 通讯员 万嘉伟 刘嘉辉)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又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西安交通大学“乡村振兴”课题组积极响应,开展暑期三下乡农村合作社调研活动,作为河南省新乡调研组的成员,万嘉伟和刘嘉辉两位同学积极下乡,深入调研,位于河南省卫辉市的鑫福林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
前期,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后,我们选中了位于卫辉市的鑫福林卫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家实力过硬,两次质检合格的国家级合作社。随后我们与合作社负责人李总取得联系,得知了我们的来意后,曾在西安当兵的李总对我们很是欢迎,便约定好了时间到厂内参观。

(鑫福林卫红花合作社厂房)
8月16日,两位同学早早出发,经过一番转车,来到了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庄和村的厂址。步入厂内,几声犬吠先是表示了欢迎,高扬的红旗后面是建厂时的立碑,一首《卫红花赞》慷慨激昂。再入内是一处小桥流水的鱼塘,厂房仓库错落两边,鱼塘后是一望无际的试验田。但由于过了红花的成熟季节,此时已种满了过人高的玉米。转过角,便是办公区了,李总已等候多时。
初见李总,是一位和蔼又不失威严的老者,但神采奕奕,干劲十足。少许寒暄,我们开始了调研,探寻李总与红花的那些故事。
红花原产西亚和地中海沿岸,西汉时由张骞引种到中国,至今已有2100年的栽培历史。红花因其优秀的药用价值,被作为一味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药材之一。红花药性味辛,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

(李总在视察红花收成)
红花种植一直是当地的传统,但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以及战争动乱,红花一度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家家户户的田里不再有那抹红色的烂漫。家在卫辉的李总自打当兵归来,就非常怀念这些红花。一次偶然的同哥哥在山间漫步,发现了一小片儿时记忆中的红花,那么绚烂而又娇脆。他和哥哥立即决定,要把这片红花保护好,努力让这片红花重新开在中原的大地上。由此,兄弟二人的齐心协力,经过几代育种,四处筹措资金,卫辉鑫福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正式成立。因为是长在卫辉的红花,他们便命名为“卫红花”。
谈及这段经历,李总依旧满是感慨。这么多年的心酸与努力,不仅仅是为了找回儿时的回忆,更是不忍心看到记载在古籍中的红花就这么消失,不能够再为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贡献。“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后辈人一定要把他传承下来!为民造福!”李总如是道。

(成熟的卫红花)
而迄今为止,合作社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学院、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深入合作,已先后培育出“卫红花一号”、“卫红花二号”等优质新种,2011年更是将红花载着“神舟八号”飞船送上了太空,培育出白色和黄色品种,产生了具大的经济与药用价值。
除了传承珍贵药材,合作社还带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齐奔小康。据李总介绍,合作社非常支持农户们种植红花,不仅免费向农户统一提供种苗、提供农资、进行生产培训,而且解决了农户种植红花的销路问题。通过合作社高于市价的统一收购,把农户手中的红花集中起来再精深加工,既让利于民,又保证红花的最大药用价值。采访过程中,便有附近农户前来卖花,一斤五十元,现款现货,当场结清。拿到钱后,农户的脸上满是笑意,止不住的称赞。

调研临近尾声,李总提到最近“卫红花”已申请国家级品牌,有关的系列报道也将在央视频道播出。谈及未来,李总充满着信心,承诺要将“卫红花”这个品牌不断做大做强,走向世界,同时也要继续秉持初心,创新精进,为当地农户生活和社会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深受鼓舞,亦衷心祝愿李总与他的红花越走越远,合作社事业蒸蒸日上。
返程的路上,望着两边长势喜人的玉米田地,舟车的劳顿被丰收的喜悦冲淡。我们思索着这次调研的收获,农村,是中华民族的兴起之地;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支柱;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人民。古人讲,社稷为重,君为轻。而今的三农问题,便是我党对民生社稷的高度重视。诚然,调研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愿景还未落实,但有着中央的政策支持,有着像李总一样的实干家,有着千千万万辛苦劳作的人民百姓,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彻底解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的中国梦终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