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月20日海口讯】今天上午,海南省新闻办举行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之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短板补长”。
海南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建保,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总队长何永东,省财政厅副厅长杨传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李璟,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局长赵微,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燕仪,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金瑞等领导出席并介绍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民生支出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杨传喜表示,“十三五”期间,海南省民生支出总额6381.9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5%,比“十二五”时期提高3.6个百分点。全国2019年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是67.0%,海南省比全国高9个百分点左右。海南省民生支出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海南省财政将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包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健康海南建设,强化救助兜底保障,积极促进就业创业,促进文体事业发展等,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居民年均收入达预期目标
据介绍,海南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海南城镇、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长目标已如期实现。
2020年,海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比2015年增加8925元,累计增长47.0%,年均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8.4%。
从收入来源看,2020年海南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175元,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5%,是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8.0%;人均转移净收入4944元,贡献率为39.3%;人均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分别为4688元和209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6.8%和7.5%,城乡居民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教育业稳步发展
李燕仪表示,为改变海南基础教育存在的高端人才少、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从2015年起,海南省投入1.5亿元,用三年时间实施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该工程是海南建省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经费最多、待遇最优”的基础教育引才工程,共面向全国引进“火种型”校长教师300名,其中优秀校长51名、骨干教师249名。他们中超过75%的人来到海南后,到贫困地区、民族市县和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补齐教育薄弱地区人才短板。在该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市县相继开展市县级“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共引进1.8万名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
截至目前,全省已引进或正在洽谈的合作办学项目共计104个,其中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附小、华东师大附中、上外附中、南开大学附中等51个优质合作办学项目已经落地开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省各市县(区),提供了13万个优质学位。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卫生健康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紧紧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健康海南2030”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动了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海南省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15年的25.25%下降为2019年的20.42%,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海南省3个城市、8个县城、11个乡镇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乡镇,占比分别达33%、80%、6%;8个城市(县城)被命名为“海南省卫生城市(县城)”。
2020年前三季度,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114.71亿元。健康扶贫工作成效得到巩固。实现贫困人口住院报销达到90%,慢性病门诊报销达到80%,特困人员100%报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自2020年2月20日以来未发生本土病例。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海南省财政将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包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健康海南建设,强化救助兜底保障,积极促进就业创业,促进文体事业发展等,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多详情,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经联播”、“中经评论”、“走进自贸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