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六安市多措并举 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中经联播3月29日六安讯(通讯员李昌腾 程传军 王善武)农民增收是 “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检验农业农村工作绩效的重要尺度。“十三五”以来,六安市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市政府每年将农民增收列为对县区政府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市农民增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究措施,形成常态化报告制度和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文件清单, 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政策扶持,拓宽增收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9元,比2015年净增5252元,年均增长9.5%。自2018年上半年以来,增速已连续11个季度居全省第一。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皖农交流》刊发了六安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做法。

以“四大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快乡村发展,促进本地就业

2015年以来,六安市持续推进六安茶谷、淠淮生态产业带、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四大平台”建设,将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融为一体,多渠道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超过500亿元,累计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00余个。六安茶谷持续发展,累计建成502个茶谷小镇、小站、小院,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的格局初步形成,六安茶谷品牌价值增至522.47亿元。举办第六届六安茶谷(网络)开茶节”等推介活动。“六安瓜片”成功冠名高铁列车、登录央视广告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茶谷区域22.6万人,人均增收超6000元以上。淠淮生态经济带蓄势待发,淠淮沿线稻虾综合种养呈现井喷态势,实现小龙虾产量8.2万吨、产值22亿元,全面开展“六安泉水龙虾”等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工作,培育壮大蔬菜、菊花、大闸蟹、冬枣、莲藕等产业。江淮果岭蓬勃发展,果岭区域累计建成设施果园近3万亩。西山药库纵深推进,域内中药材种植面积14.3万亩,产量20.1万吨,“十大皖药”产业示范种植基地增至30家,霍山石斛品牌价值达61.54亿元。西山药库中药材产业直接从业人员11.3万人,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以推进“138+N”工程为引领,拓宽多种经营,挖掘内部潜力

六安市坚持“市场引导、效益优先”原则,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步构建“138+N”格局,即: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行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三种经营模式,发展壮大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促进n种特色产业竞向发展。全市累计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355人,其中乡镇级带头人391名,村级3964名。积极推进规模经营,打造了15处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特色高效种养基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万余户,其中农民合作社10522家(国家级示范社41家,省级117家,市级350家),家庭农场1606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5家,市级300家),拥有社会化服务组织1654个。农民日报发布的2020年农民合作社500强排行榜中,六安市有5家农民合作社进入排行榜。裕安区固镇军明白鹅、安徽德昌油茶两家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授予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金寨县金林生态养鸡合作社理事长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拥有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481个,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省级12家,带动8.5万农户从事休闲农业产业经营。建立完善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基础、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达效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监测调度。市及县区特色产业发展入库项目1280个,总投资204.5亿元。发展壮大八大特色产业,茶叶3.17万吨、水果33万吨及蔬菜产量295万吨依次居全省第二、第三及第八,全省十大皖药六安占六席,稻虾种养面积105万亩、皖西白鹅1400万只、霍寿黑猪32万头、皖西麻黄鸡饲养量5000万只,均居全省首位。八大特色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50亿元,一产增加值有望突破223亿元。

以粮食生猪生产为重点,保障粮食增产,恢复生猪产能

每年初,市政府均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多措并举,保障粮食生产。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913.59万亩、产量69.14亿斤,分别比2015年增长19.8%、5.4%。7月底,六安市遭遇罕见洪灾,市财政紧急下拔农业生产恢复救助资金1421万元,各县区积极筹措4000余万元,采取“四送一服”方式开展生产自救。补改种粮食作物48.8万亩、发展再生稻面积40万亩,有效弥补了灾情损失。通过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和压实县区政府责任,引进温氏股份、华西希望集团等六大知名企业,生猪产能稳步恢复。全市年末生猪存栏130.5万头,同比增长24.8%,全年出栏186.1万头,同比下降,5.5%,能繁母猪存栏8.21万头,同比增长46%。全年生猪饲养量316.6万头,仅比2015年下降32.5%,实现恢复性增长。六安市狠抓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做法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权威媒体报道。

以特色产业扶贫为路径,推行“四带一自”,促进农户脱贫

在全市442个贫困村近34万户贫困户,推行园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四带动和贫困户自我发展,实施蔬菜、茶叶、林特、水果、中药材、畜禽、水产、休闲农业等9大类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97.9万户次,累计发展特色种养面积216.2万亩次,发展特色畜禽1949.1万头(只)。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带来近85亿元产值收入,户均累计增收2.5万元。借助六安优质农产品暨大别山土特产推广平台,将全市优质农副产品对外销售。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茶博会、农产品交易会等,促进优质农产品推介展示和销售。建成就业扶贫车间和驿站280个,吸纳8000多人就业。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农村改革,盘活资源要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收官,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19.3万人,折股量化资产30.7亿元。农村“三变”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24.8万户农户变股东。金安区黄墩村村2020年集体经济收益103万元,村民分红40万元。全市新增集体经济强村102个,总数达到187个,兑现300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绩效奖1326.4万元。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持续推进,耕地流转面积338万亩,流转率46.8%,较上年增加10万亩,流转费增加4000万元。金寨县作为全国1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宅基地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市交易2万余亩。宅改户户均获得宅基地退出补偿8万元,叠加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搬迁补助,合计15万元以上,实现了“一年宅改,万户脱贫”。试点做法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

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服务外出就业,落实惠民政策

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推介就业岗位,进行维权服务,解决后顾之忧等措施,服务外出就业。5年来全市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6万人。推进县区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招聘模式,举办招聘会5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园建设,全市建成返乡创业平台49个,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5000多人。2020年底,全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动态人数共169万人,按照全国平均3962元测算,全年劳务总收入800多亿元。提高社保水平,2020年7月,农村低保对象人均补助水平达402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819元/月。加强保险服务,去年国元保险为10.67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2.86亿元;人保财险为全市能繁母猪、金安区大宗作物种植和部分县区特色种养产业合计赔付0.41亿元,稳定了农户收益。

以农业招大引强为抓手,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全市共引进“头部企业”12家,投资金额达到45亿元,温氏集团、双胞胎集团、众爱食品、上海太和生物科技、鑫缘茧丝绸集团等一批国字号龙头企业、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上市公司均已在六安市落地投资。2020年引进农业“两利用”和其他农业招商项目23个,总投资达31.2亿元。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市2个县区、1个园区、3家龙头企业、4件驰名商标企业和2个签约项目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强品牌和农业招商重点调度项目。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4家,年加工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102家,超2000万元334家。全市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86家,市级463家。

以加快绿色发展为导向,注重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市累计创建15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蔬菜标准园,13个部级和34个省级、66个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2个部级水产品示范场、25个市级水产品示范场。累计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茶叶基地20.1万亩、水稻基地119.6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7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近2年度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63.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4.42万亩,财政总投资9.65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资1.26亿元,97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2019年度,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荣获省政府激励。去年底《农民日报》整版刊发专题“重整田畴润沃土”,集中展示了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创新成效。

【责任编辑:李文文】

住建部部长倪虹:四维发力,擘画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11月21日,安徽芜湖——在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掷地有声地指出:“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必须从规划、资金、运营、治理四方面精准发力,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路径,以‘绣花功夫’激活城市存量价值。”这场由住建部主导的全国性会议,为“十五五”期间城市更新行动定下基调,释放出以存量变革引领增量突破的强烈信号。规划引领:从“体

益阳市多措并举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锚定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统筹抓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移动污染源和扬尘污染防治、黑臭水体和畜禽粪污治理等各项工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方面,益阳市通过引进新型农机、推广秸秆还田和综

广东茂名“农文旅体+”激活县域经济

荔枝林变身体育赛场,废弃矿坑成网红民宿,罗非鱼游上文旅餐桌,茂名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融合革命唤醒县域经济新动能。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在万亩荔枝林边开打。全省21支“村BA”冠军队在此上演巅峰对决,吸引数万游客驻足观看。赛场外,荔枝冰淇淋、罗非鱼烧烤等特色小吃供不应求,柏桥服务区开业首月吸引超143万人次游客,形成“高速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吉林黑土地崛起“绿色粮仓”,亩均增收500元的生态密码

秸秆覆盖的土地宛若一层厚被,稻蟹共生的水田里鱼儿游动,这些绿色生产场景正成为吉林粮食增产的新奥秘。今年秋收时节,吉林省产粮区的农民们迎来了一场丰收。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里,玉米收割机在覆盖着秸秆的土地上穿梭。种粮大户杨青魁抓起一把黑土用力一攥,土壤松软油润:“有了这层‘秸秆被’,土壤能多蓄水40毫米,相当于额外下了一场透雨。”吉林保护性耕作面

河北省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发布河北省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和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力促就业专场招聘活动,并签署京津冀共建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雄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协议。为加快促进高质量充分

“小巨人”企业激增至1.76万家!我国中小企业总量突破6000万,创新能力跃居全球前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4日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不足4万家猛增至14万家以上,“小巨人”企业从5000余家突破至1.76万家,中小企业总量超6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9%,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规模爆发式增长,产业链支撑作用凸显“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超350%,“小巨人”企业增幅达252%。超六成“小巨

「农垦享购」亮相第22届农产品交易会——“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助力健康中国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天津举办。农垦享购作为聚焦银发群体的营养滋补品团购超市受邀,在中国农垦展区系统展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展会期间,农垦享购展位备受全国农产品采购商的关注,所展现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黑龙江“十五五”规划蓝图揭晓:锚定“五转变一迈进”战略 部署十二项振兴任务

擘画未来五年高质量振兴发展路径。作为黑龙江重振雄风关键期的战略指引,该《建议》以“五转变一迈进”为核心战略框架,系统部署十二项重点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行动纲领。《建议》创新提出“五个转变”发展路径:推动发展方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变、产业层级

邵东药膳香溢廉桥:以膳为媒 共探中医药产业新未来

一批遵循古法、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药膳,还有融合现代创意、契合多元口味的新式养生佳肴供嘉宾、现场观众参观品鉴。玉竹三丝、玉竹黄精坛香肉、玉竹西芹炒虾仁,一道道廉桥玉竹为食材的膳食色香味俱全

福建低空经济:山海联动创新局 产业融合绘新篇

以“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共赢”为核心理念,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据福建省发改委最新数据,全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已集聚企业703家,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5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千亿大关。政策先行筑牢发展根基福建在全国率先构建“1+N”政策体系,以《福建省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为统领,福州、厦门、漳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全免进入倒计时!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护航下狂飙十余年后,即将迎来首个重大的财税政策转折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近日联合公告,明确2026年至2027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技术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目前的全部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

标准化引领新产业,四方面发力助推新型工业化

标准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石,也是全球产业竞争的话语权。在上海举行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上,工信部明确了强化标准引领的四大发力点。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标准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上表示。未来工信部将紧密围绕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重点从四个方面主动发力,进一步强化标准的基础性

全球产业革命激荡中的中国破局之道

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全球化深刻调整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的历史性关口,世界经济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立足国际经济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系统剖析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内核,揭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转型挑战,重点阐述中国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重构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破局路径。一、全球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战略博弈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

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启幕:共筑蓝色经济新未来

11月6日,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本届海洋周以“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 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汇聚了全球海洋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及企业精英,共同探讨海洋治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新路径。高层领导致辞 共绘海洋发展蓝图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魏晓奎,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以及联合国粮食

硬制造、软服务双轮驱动!天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

以创新为翼、以融合为舵,孕育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路径,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据天津市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分别达21.8%和14.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中试平台激活创新链,科技成果加速“变现”在天津滨海新区,中石

全球首发潮涌!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引爆行业新风向

461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低空经济、AI医疗成焦点。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进博会以“开放、创新、合作”为主题,汇聚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4108家境外企业集中展示461项全球首发、中国首展的创新产品与技术,展览面积超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历史新

醴陵双骄登榜全国百强 陶瓷花炮铸就产业金名片

近年来,醴陵通过瓷博会、花炮博览会等国际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创新"捡瓷器玩烟花"文旅场景,推动"陶瓷+烟花+文旅"深度融合。两大传统产业不仅成为城市核心名片,更通过产业与旅游的双向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大科技助力小茶果 攸县油茶香飘世界

10月26日,在油茶林最动人的丰收时节,第二届湖南省油茶节在攸县拉开盛大序幕,全国136户企业齐聚一堂,现场签约总金额达3.51亿元,攸县红土地孕育了800余年的“小油果”,在科技的助力下,正走向世界的大舞台。第二届湖南省油茶节开幕式现场“全国每10株油苗就有7株产自攸县。”现在的攸县油茶苗凭借其果皮薄、果实大、出籽率高的特点牢牢占据全国市场的70%。攸县税务局成立专项

上海试点“标地营造”土地开发新模式,复兴岛大吴淞率先启动

黄浦江畔,一场关于土地开发模式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海悄然展开,而复兴岛将成为这场变革的首要试验田。记者近日从“上海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上获悉,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率先推出了土地储备改革创新机制——“标地营造”,将在试点片区探索系统构建动态匹配、跨周期平衡、持续增值的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这一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局限于“通、平”要求的土地交付标准,转向更注重规划引领、空

德州市启动“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计划”,3年培育300家规上标杆企业

营业收入、创新能力、数字化转型等多维度指标,成为德州市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的导航图。近日,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启动“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计划”,同时创新建立“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重点培育库”。根据这一计划,德州将在三年内推动至少300家小微工业企业升级为质量领先、效益突出的规上标杆企业。该计划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将入库企业科学划分为“启航期”“成长期”“跃升期”三个梯队,通过线上培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