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4月28日黑龙江建三江讯(通讯员赵爽 高鹏飞)建三江分公司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触角延伸至寒地黑土的每个角落,将肥沃黑土视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坚持落实“三减”、秸秆还田、休耕轮作、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模式、引江水入田。把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守住寒地黑土的实际行动,用红色堡垒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持续“三减” 办实事为民
黑土地是垦荒前辈留给北大荒后人最宝贵的遗产,守护好这片黑土地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的职责所在。“通过运用测土配方和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有效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恢复和提升,黑土地变得越来越好,这正是我们学史力行的具体体现。”洪河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陈永生对笔者说道。就在前几日,他收到了农场保护性耕作地块的土壤化验结果,农场有限公司的62万亩水田,有20万亩进行了测土配方,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5年前提升了5%。
建三江分公司各农场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农业生产中,运用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通过开展高标农田建设,积极推广水稻侧深施肥、节水控灌、变量施药等“三减”措施,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也有效减少农药用量,进一步降低种植户的生产成本,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做实做细做好。 2021年,建三江分公司将建立洪河、胜利农场黑土耕地保护核心示范区2处,实施黑土耕地保护面积500万亩。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220万亩、侧深施肥500万亩。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600万亩、旱田变量施药实现1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100%。“我们还将继续构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大联合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架构,与国内高校及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破解当前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引领农业科技前沿。”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李国俊说。
休耕还田 办实事利民
黑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和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壤。有计划的休耕,让土地“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可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粮食生产力。
“管理区党员干部亲自帮我设计,把原来近200个池子改造成15个,然后帮我联系激光平地机进行了平整,初步算了一下,我这块地利用率提高了5%,今年重新耕种收益一定非常可观。”大兴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种植户孙国富说道。
建三江分公司各级党员干部的零距离贴心服务获得百姓的频频点赞,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建三江分公司以“农业强司”战略为宗旨,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休耕,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在严防非农化现象发生的同时,促进休耕与格田扩大同步进行,提升标准、增加效益。2020年,建三江分公司水田休耕面积达到37.37万亩、轮作9.8万亩。

除了休耕轮作,水稻秸秆综合利用也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手段,建三江分公司本着“取之于田,还于田”的原则,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作业收获机车全部配备抛洒器,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同时,部分农场通过利用秸秆废弃物加工成生物质颗粒,建立了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方式多元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目前,建三江分公司已实现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100%,秸秆全量还田95%以上。下一步,分公司将继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加大秸秆还田机械的补贴力度,加快推进秸秆处理等先进智能装备引进,为保护黑土提供坚强的动力支撑。
“活水” 润田 办实事惠民
保护好黑土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再循环,创新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护黑土地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三江分公司用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成果加快推进三江平原灌区配套工程建设,用江水滋润农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2020年,建三江分公司投资15.57亿元,完成全省百大项目——三江平原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三大灌区近期工程圆满收官,新增江水灌溉面积360万亩,压采地下水9亿立方米,为粮食基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马上就能用上江水了,这真是实实在在的为我们老百姓做事儿。”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感慨道。2021年,建三江分公司将启动青龙山灌区、勤得利灌区、八五九灌区、乌苏镇灌区(前哨部分)“四大灌区”远期工程,灌溉面积扩大至715万亩,可实现增加粮食产能5亿斤,讲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努力让黑土地饮上“活水”,让百姓鼓起“钱袋子”。
有土斯有粮。黑土地的“黑”没有替代品,来之不易,失之难存。建三江分公司将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将不遗余力开展黑土保护工程,让北大荒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让土壤生态系统焕发勃勃生机,筑牢“大粮仓”,做稳“压舱石”,为“中国饭碗”种好“中国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