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所属陕西锌业建厂35周年净利润增长16.8倍

02.jpg

魏巍秦岭东隅,潺潺丹水之滨,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这里坐落着一家现代化锌冶炼企业——陕西锌业有限公司。

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前身为陕西商洛冶炼厂,始建于1986年,2004年6月加入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2021年是陕西锌业建厂35周年,历经35年滚动式发展,陕西锌业现已形成年产电解锌20万吨、工业硫酸35万吨、综合回收金、铟、银、铜、镉、钴、铅等10余种有价金属元素的生产规模。锌锭、硫酸产量增长29.2倍,营业收入增长244.6倍,税费增长45.8倍,净利润增长16.8倍,锌产能位居全国锌冶炼行业前10位,连续10多年为商洛市产值和利税大户,呈现出“企业蓬勃发展,职工安居乐业”的景象。

35年风雨兼程,35年薪火相传,陕西锌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锌冶炼行业鲜明特色的创业之路、求索之路,被誉为“秦岭深山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

改革春风暖心 希望“锌火燎原”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贫穷的商洛,使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商洛人意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为充分利用当地乃至陕西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省、市领导和专家的考察研究、反复论证,陕西省商洛冶炼厂立项筹建。

1987年,陕西省重锤擂响了振兴商洛工业的战鼓,各方仁人志士、建设大军云集商洛,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现实,他们倾注了心血与汗水,冒酷暑斗严寒,誓为创业写风流,第一任厂长童喜正坚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就没有跨不过的“流沙河”。调研、立项、集资、借贷,四处奔波,常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平整荒地、搬砖运瓦、搭盖厂房、架设电线、安装设备,披星戴月、风餐露宿。1989年底,设计规模为年产电解锌8000吨、硫酸12000吨的有色冶炼企业建成,雄踞于陕西东南门户重镇——商洛,填补了陕西锌冶炼工业的空白。

经过3年试产运行,陕锌人理清了思路,究其因:企业产品单一、工艺落后、规模小、成本高,没有自有矿山,原料来源受限,加之资本结构极不合理,工厂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几乎全部靠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高达125%,承担巨额利息,濒临倒闭,如不改变现状,只有死路一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五大为企业改革改制指明了方向。

1992年1月,正当商洛冶炼厂生死存亡之际,商洛地区行署调整加强了商洛冶炼厂的领导班子,李经书被任命为第四任厂长。企业通过改革创新,狠抓内部管理,强化劳动纪律,开展劳动和工资制度改革,实行产量、指标和工资挂钩。这一导向,瞬时在全厂引起强烈反响,车间生产积极性显著提升。1992年生产锌锭6000吨,1993年生产锌锭7200吨,1994年生产锌锭8000吨,达产达效。

1998年春节过后不久,在陕西省政府和原商洛地区的大力支持下,由7家股东共同出资2000万元,于1998年12月在西安注册组建了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对商洛冶炼厂实行了“零资产收购式兼并”。1999年1月,签署了《兼并商洛冶炼厂协议书》。“一把改革火,烧开四壶水”,兼并后,企业名称为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炼锌厂,一个面临生存危机的企业由此走向了新生之路,永远载入商洛工业的史册,在当时被陕西省政府高度评价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典范,从此商洛冶炼厂开始了新纪元。

01.jpg 

攻坚克难度困 大刀阔斧改革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企业虽经多次改制和升级改造,到2002年,陕西锌业产能也只有3万吨电锌。由于锌行业产能膨胀,尤其“9·11”事件之后,锌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资金短缺、原料供应不上、产品销路不畅,举步维艰,加之债务纠纷的影响,企业被迫于2002年7月停产放假,随时有破产风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诸多困难,锌业公司积极调整股权,协调各方力量,尽快解决债务纠纷,2003年1月推举产生了新的董事会和新一届商洛炼锌厂领导班子。厂长何学斌上任后,他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把脉问诊,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并实施了“去瓶颈、补短板、谋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实施三大战役:去瓶颈,打响环境治理歼灭战;补短板,加快转型升级攻坚战;谋发展,开展二次创业持久战;解决了陕西锌业许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同时,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分析市场和企业现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渡困求生谋发展”意识,并妥善做好职工稳定工作,使广大职工主动关心、支持和参与企业改革,终于在2003年3月一次复产试车成功,企业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企业运营水平、社会贡献力迅速大幅度增强,员工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推动了企业进入安全、绿色发展的新阶段。

2004年陕西锌业加入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稳定生产、稳定工艺、稳定职工队伍;第二步,通过技术改造使3万吨生产能力达产达效;第三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三步走”发展思路,使企业的发展道路更加明晰,企业从此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为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夯实基础。

近年来,陕西锌业改革改制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压缩管理层级,精简定编定员,达到企业瘦身健体增效。通过压减子公司、注销三级、四级法人等方式,将原有8家二级、三级公司减少为1家。按照“扁平化管理、专业化剥离、规模化整合、职能化提升”的思路,积极推进机关机构改革,采取撤销科级、竞争上岗、机关大部室设置等举措,优化机关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构。撤销了11个科级部门,取消所有科级建制,管理层级由三级变为两级。优化合并了4个辅助生产部门,将15个车间合并为7个大车间。通过优化组合、合理设、撤、并、改、转等方式,在原有职工2324人的基础上压减384人,将总体定员控制在1940人以内,实现组织结构更加优化,凝聚起高质量发展合力,提高了运行效率。

注重科技创新 推动做优做强

陕西锌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余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18人、工程师86人。

陕西锌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做优做强。陕西锌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支撑产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构筑发展硬实力。

近年来,该公司荣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7项,获得专利证书18项,发明专利5项,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被授予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省首批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省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21年,该公司完成科技投入4262.90万元,取得专利证书4项,获省“三新三小”奖4项,“创新方法大赛”奖1项。依托“秦创原”,积极对接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合作渠道,联合优势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该公司积极与国家重点大学西安交大联合共建“陕西省锌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陕西省科技厅同意批复。顺利完成能源体系认证,进一步健全公司质量体系,导入卓越绩效模式,获得首届商洛市政府质量奖。

立足项目支撑 实现跨越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何学斌带领下的新经营班子,探寻陕锌“项目支撑,跨越发展”之路,2006年建设10万吨电锌技改项目,2008年建设10万吨电锌焙烧及烟气制酸项目,2009年建设综合回收项目,2010建设了3万吨压铸合金生产线,2014年建设小硫酸一期、电解一、二系列改造,建设年产2万吨锌粉、10吨银精矿的银浮选、40千克黄金、40吨白银、20吨电铟、3万块阳极板、65吨钴、3600吨浮渣处理生产线等,2019建设5万吨热镀合金生产线。陕西锌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2021年建设的锌冶炼废渣综合回收贵金属项目,是陕西锌业废渣资源化利用上的一场革命,通过对废渣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不仅解决了废渣占地、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而且变废为宝,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了企业的科学发展、永续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产业链进一步得到延伸,闯出了一条固废处置的新路子,为行业固废循环利用探索了新路径,树立了好典型。陕西锌业一跃成为国内同行业产能前十强企业。

陕西锌业依靠项目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同时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实现技术升级改造,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展蒸蒸日上,走上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康庄大道。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陕西锌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在以我为主开展研发攻关的基础上,“走出去”“请进来”,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研发新技术,攻克生产瓶颈,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许多关键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方面,积极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恩菲工程技术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西安有色金属设计院、长沙有色设计院、南方有色集团、株冶集团、汉中锌业、葫芦岛锌业、豫光锌业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同行业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成功引进、消化吸收、合理转化,不断创造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秉持质量立企 扮靓“秦锌”品牌

陕西锌业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清晰地认识到,要想基业长青,必须要用品质塑造品牌,实现“品质优良、品牌影响、品行作用”三品效应。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树立了“每道工序的质量都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理念和“强化服务优势、彰显秦锌价值”的品牌理念。该公司本着“求实奋进、创新增效”的企业精神和“诚信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竭诚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该公司于2000年建立实施了质量管理保证体系,2006年建立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了“三标一体”认证并多次通过换版认证,有完善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秦锌”牌锌锭1997年被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2012年在上海期交所注册,成为交割品牌。“秦锌”商标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2021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商洛市首届政府质量奖。

“秦锌”牌锌锭广泛应用于镀锌、合金、电池等行业,综合回收产品金、银、铟、镉、铜、铅银合金等特色产品质量优良,畅销国内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质供应商。“秦锌”牌锌锭作为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注册交割品牌,同时作为华北和华东地区流通的主流锌锭品牌,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

推进两化融合 实现集中管控

近年来,陕西锌业公司针对生产装置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工艺改进、技术革新、装备提升等措施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基本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未来,该公司将以工艺技术的连续化为切入点,逐步对各车间生产工艺进行提升,实现工艺自动化、生产自动化。陕西锌业坚持两化融合,积极推进智慧工厂建设工作,以新时期“四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有色金属工业深度融合,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能制造,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004年实施了财务ERP系统,经过数次完善及整合,形成了覆盖公司财务、供销、质检、物料等系统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2014年拓展了质量检验、贸易自动结算;2016年线上实施了智能OA办公系统,有效地提升了各级人员工作效率,使办公趋于无纸化并不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2018年建成网络在线竞价平台;2020年建成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2021年建成能耗在线监测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提高了公司安全管理及能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了企业信息搜集范围和获取应用能力,有效地支撑了企业科学决策,促进公司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向智能工厂全面迈进,促进了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落实双碳战略 践行绿色发展

陕西锌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秉持“决心大、科学化、统筹好、重实效”12字方针,先后投入1亿多元升级改造,废水、废气、固废治理三管齐下,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多措并举,实现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固废科学处置。通过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该公司顺利通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与“回头看”。

陕西锌业作为陕西省重点用能单位,通过强化能源管理,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节能设备、绿色能源替代、节污减排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建立GB/T 23331-2020能源管理体系,确保公司能源管理科学、系统、有效运行。近年来,陕西锌业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请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公司围绕“去瓶颈、补短板、谋发展”总体战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公司品牌、行业影响力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并达到新的高度。

陕西锌业先后荣获“陕西省节水型企业”“商洛市环境管理先进单位”,省属文明企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节能低碳绿色发展推广单位及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评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评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021年获陕西省“绿色工厂”荣誉称号。2022年1月被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工厂”。

凝聚创新奋发 再创美好未来

三十五年天翻地覆,陕西锌业春华秋实,誉满三秦。“十四五”开新局,陕西锌业又走上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陕西锌业将继续彰显责任与担当,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践行“让资源更有价值”的文化理念,向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行。

为了让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制定了陕西锌业“十四五”战略规划目标及措施,在2025年实现“123456”。“1”即实现100亿产值;“2”即实现利税2亿元;“3”即实现30万吨锌生产规模;“4”即实现40种规格、型号的产品;“5”即形成“五大产业链”,以锌及锌基合金为主业的锌产业链,以铅锌贵金属为互补的废渣回收利用产业链,以工业硫酸为主的化工产品产业链,以精深加工为主的各种小金属综合回收产业链,以陕西省锌基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研发新型节能、补链、延链、强链新产品产业链;“6”即六方面措施:党建引领、质量立企、生态优企、科技强企、改革活企、人才兴企。

凝心聚力再出发,砥砺奋进谱新篇。谈到未来的发展,陕西锌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学斌满怀激情地说:“我们坚信:在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有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陕西锌业将会以更加稳健的步伐,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阔步迈向新征程,立足长远谋发展。全力以赴迎接挑战,众志成城再创辉煌!”

信息来源:陕西有色集团


【责任编辑:欧阳雪】

住建部部长倪虹:四维发力,擘画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11月21日,安徽芜湖——在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掷地有声地指出:“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必须从规划、资金、运营、治理四方面精准发力,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路径,以‘绣花功夫’激活城市存量价值。”这场由住建部主导的全国性会议,为“十五五”期间城市更新行动定下基调,释放出以存量变革引领增量突破的强烈信号。规划引领:从“体

益阳市多措并举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锚定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统筹抓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移动污染源和扬尘污染防治、黑臭水体和畜禽粪污治理等各项工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方面,益阳市通过引进新型农机、推广秸秆还田和综

广东茂名“农文旅体+”激活县域经济

荔枝林变身体育赛场,废弃矿坑成网红民宿,罗非鱼游上文旅餐桌,茂名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融合革命唤醒县域经济新动能。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在万亩荔枝林边开打。全省21支“村BA”冠军队在此上演巅峰对决,吸引数万游客驻足观看。赛场外,荔枝冰淇淋、罗非鱼烧烤等特色小吃供不应求,柏桥服务区开业首月吸引超143万人次游客,形成“高速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吉林黑土地崛起“绿色粮仓”,亩均增收500元的生态密码

秸秆覆盖的土地宛若一层厚被,稻蟹共生的水田里鱼儿游动,这些绿色生产场景正成为吉林粮食增产的新奥秘。今年秋收时节,吉林省产粮区的农民们迎来了一场丰收。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里,玉米收割机在覆盖着秸秆的土地上穿梭。种粮大户杨青魁抓起一把黑土用力一攥,土壤松软油润:“有了这层‘秸秆被’,土壤能多蓄水40毫米,相当于额外下了一场透雨。”吉林保护性耕作面

河北省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发布河北省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和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力促就业专场招聘活动,并签署京津冀共建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雄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协议。为加快促进高质量充分

“小巨人”企业激增至1.76万家!我国中小企业总量突破6000万,创新能力跃居全球前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4日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不足4万家猛增至14万家以上,“小巨人”企业从5000余家突破至1.76万家,中小企业总量超6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9%,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规模爆发式增长,产业链支撑作用凸显“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超350%,“小巨人”企业增幅达252%。超六成“小巨

「农垦享购」亮相第22届农产品交易会——“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助力健康中国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天津举办。农垦享购作为聚焦银发群体的营养滋补品团购超市受邀,在中国农垦展区系统展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展会期间,农垦享购展位备受全国农产品采购商的关注,所展现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黑龙江“十五五”规划蓝图揭晓:锚定“五转变一迈进”战略 部署十二项振兴任务

擘画未来五年高质量振兴发展路径。作为黑龙江重振雄风关键期的战略指引,该《建议》以“五转变一迈进”为核心战略框架,系统部署十二项重点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行动纲领。《建议》创新提出“五个转变”发展路径:推动发展方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变、产业层级

邵东药膳香溢廉桥:以膳为媒 共探中医药产业新未来

一批遵循古法、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药膳,还有融合现代创意、契合多元口味的新式养生佳肴供嘉宾、现场观众参观品鉴。玉竹三丝、玉竹黄精坛香肉、玉竹西芹炒虾仁,一道道廉桥玉竹为食材的膳食色香味俱全

福建低空经济:山海联动创新局 产业融合绘新篇

以“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共赢”为核心理念,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据福建省发改委最新数据,全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已集聚企业703家,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5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千亿大关。政策先行筑牢发展根基福建在全国率先构建“1+N”政策体系,以《福建省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为统领,福州、厦门、漳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全免进入倒计时!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护航下狂飙十余年后,即将迎来首个重大的财税政策转折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近日联合公告,明确2026年至2027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技术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目前的全部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

标准化引领新产业,四方面发力助推新型工业化

标准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石,也是全球产业竞争的话语权。在上海举行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上,工信部明确了强化标准引领的四大发力点。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标准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上表示。未来工信部将紧密围绕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重点从四个方面主动发力,进一步强化标准的基础性

全球产业革命激荡中的中国破局之道

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全球化深刻调整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的历史性关口,世界经济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立足国际经济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系统剖析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内核,揭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转型挑战,重点阐述中国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重构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破局路径。一、全球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战略博弈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

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启幕:共筑蓝色经济新未来

11月6日,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本届海洋周以“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 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汇聚了全球海洋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及企业精英,共同探讨海洋治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新路径。高层领导致辞 共绘海洋发展蓝图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魏晓奎,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以及联合国粮食

硬制造、软服务双轮驱动!天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

以创新为翼、以融合为舵,孕育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路径,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据天津市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分别达21.8%和14.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中试平台激活创新链,科技成果加速“变现”在天津滨海新区,中石

全球首发潮涌!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引爆行业新风向

461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低空经济、AI医疗成焦点。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进博会以“开放、创新、合作”为主题,汇聚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4108家境外企业集中展示461项全球首发、中国首展的创新产品与技术,展览面积超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历史新

醴陵双骄登榜全国百强 陶瓷花炮铸就产业金名片

近年来,醴陵通过瓷博会、花炮博览会等国际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创新"捡瓷器玩烟花"文旅场景,推动"陶瓷+烟花+文旅"深度融合。两大传统产业不仅成为城市核心名片,更通过产业与旅游的双向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大科技助力小茶果 攸县油茶香飘世界

10月26日,在油茶林最动人的丰收时节,第二届湖南省油茶节在攸县拉开盛大序幕,全国136户企业齐聚一堂,现场签约总金额达3.51亿元,攸县红土地孕育了800余年的“小油果”,在科技的助力下,正走向世界的大舞台。第二届湖南省油茶节开幕式现场“全国每10株油苗就有7株产自攸县。”现在的攸县油茶苗凭借其果皮薄、果实大、出籽率高的特点牢牢占据全国市场的70%。攸县税务局成立专项

上海试点“标地营造”土地开发新模式,复兴岛大吴淞率先启动

黄浦江畔,一场关于土地开发模式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海悄然展开,而复兴岛将成为这场变革的首要试验田。记者近日从“上海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上获悉,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率先推出了土地储备改革创新机制——“标地营造”,将在试点片区探索系统构建动态匹配、跨周期平衡、持续增值的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这一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局限于“通、平”要求的土地交付标准,转向更注重规划引领、空

德州市启动“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计划”,3年培育300家规上标杆企业

营业收入、创新能力、数字化转型等多维度指标,成为德州市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的导航图。近日,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启动“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计划”,同时创新建立“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重点培育库”。根据这一计划,德州将在三年内推动至少300家小微工业企业升级为质量领先、效益突出的规上标杆企业。该计划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将入库企业科学划分为“启航期”“成长期”“跃升期”三个梯队,通过线上培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