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0月22日齐齐哈尔讯(魏伯勤 通讯员 王长海)年初以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科技、绿色、质量、品牌“四个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通过打造良田、选用良种、配套良机、推广良法、创新良制等措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齐齐哈尔市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截至目前,粮食收获已达八成以上。

抓耕地保护,提升地力稳基础。多年来,齐齐哈尔市始终坚持严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700万亩以上。积极推进旱田“龙江模式”、水田“三江模式”,旱田秸秆翻埋(压)、碎混、少耕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田秸秆翻埋、原茬旋耕、原茬搅浆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保护黑土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2%。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三新”示范区省级3个、市级91.92万亩。农作物病虫草鼠总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药利用率达到48%,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同比减少1%,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0%以上,稳定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抓结构调整,合理规划稳面积。紧紧围绕嫩江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强市建设,按照稳粮稳豆的总体要求,科学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向优质高效上调整,玉米重点推广熟期适宜、高产稳产、耐密抗逆、宜机收品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大豆推广亩产400斤以上的高产高油品种和亩产350斤以上的高产高蛋白品种,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水稻重点推广优良食味高的粳稻品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向绿色有机上调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1400万亩以上,占全市耕地面积30%以上。向特色品种上调整,积极引进一些特色作物品种,如,高粱、谷子、马铃薯等特色品种,保障了粮食有效供给的多样性。

抓良种推广,良技集成提单产。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齐分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遗传改良。依托富尔农艺与中玉生物科技合作,开展玉米单倍体配合力全基因组分子预测研究。2024年,科研和种业新品种审定63个,其中玉米22个,水稻19个,大豆20个,小麦2个。落实专家育种示范基地试验点3个,示范玉米、高粱、马铃薯品种达134个。同时,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继续深化垦地合作,集成推广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等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融合,今年落实大垄密植适度规模经营示范村109个,落实大垄密植面积906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111.3万亩。

抓科学管理,托管服务强能力。积极组织市、县、乡农技人员深入一线,下田进场,面对面、零距离指导农业生产,在技术推广、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方面做好服务,特别是对实施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的地块重点做好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实际技术问题。同时,加快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的种粮示范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提升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916万亩,占村集体耕地的55.22%;农业生产全程托管面积828万亩,比2023年增加36万亩,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化服务能力。

抓秋粮收获,科学储粮增效益。进入秋季以来,齐齐哈尔市统筹安排、精心部署、科学施策,抢抓粮食收获,实现了作物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因收获带来的损失。同时,针对近期雨雪天气,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会商,研判气象灾害发生趋势,制定工作预案,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农民做到规避风险。对还没有收获的地块,组织专家深入一线、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秋收进度。对已经收获的农户,配合当地粮储部门指导农民加强收后粮食保管,防止因为粮食质量问题而引起“卖粮难”情况发生。对在田间地头和庭院保存的粮食,积极引导农户就地取材,采取“上楼子”“搭架子”“码趟子”等措施,实现离地通风储粮,确保农民收得多、储得好、卖得出,切实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