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2月10日北京讯(马正江 魏勇 季壮壮 李小莉)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举措旨在通过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以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包括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意见》强调,通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将显著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安全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
《意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使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序、智慧和高效。
重点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了十一项重点任务,涵盖多个方面:
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应用,提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
发展智慧住区:实施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与管理,提高住区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智能信息综合布线,提升房屋建筑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此外,还包括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搭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等任务,以全面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和韧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翔指出,运用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例,各地在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同时,还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了相关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实现了地下综合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在线监控管理,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为了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有效扩大内需、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更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型基础设施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重点方向,是实现科学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各项重点任务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我国城市将变得更加安全、有序、智慧和高效,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