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进阶5000亿,凭什么是江阴?

刚刚,江苏省江阴市统计局发布消息:202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26.13亿元。


继昆山之后,江苏迎来了第二座5000亿县级市,同时江阴也成为全国第二个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市。纵览全国百强县,江苏独占1/4,这些强县如众星拱月般成就了“苏大强”。


5126.13亿GDP的经济体量,可以超过全国60%以上的地级市,超过兰州、海口、呼和浩特等多个省会城市,几乎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总量相当。


毗邻上海的昆山得益于地域优势,珠玉在前,而面积只有987平方公里的县级市——江阴,进阶5000亿背后,到底靠的是什么?“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给江阴带来怎样的蓄能?



江阴大桥。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民营经济支撑有力


江阴,北枕长江,南近太湖,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


同为GDP过5000亿的县级市,从发展路径上看,江阴与昆山不同。昆山强在外资,江阴民营经济则更发达。江阴能有今天的经济规模和民富水平,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抢抓大办乡镇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抢滩资本市场等三个时间段的重大机遇,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呈现“778899”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江阴70%以上的GDP和税收、8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90%以上的企业数和就业数。2021年,江阴跻身我国首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推广的城市,是8个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市。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阴用三十多年时间,实现了GDP从百亿到五千亿的跨越式突破。


1993年,江阴GDP突破百亿元,2007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2016年突破3000亿元,2019年突破4000亿元。2023年,江阴GDP达到4960.51亿元,距离5000亿仅一步之遥。


这座面积不到一千平方公里的县级市,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江阴全市常住人口为178.51万人,创造了5000亿元GDP,换算下来,江阴人均GDP已达28万元,居全国前列。


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江阴的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目前规模最大的10家企业中,有9家是本土企业。同时,江阴本土诞生了62家上市公司,行业遍布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奠定了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2024年当地完成规上工业产值超7500亿元。


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悍,这里的人们不出县城,就能获得较为充足的就业机会。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江阴常住人口增加了18.4万人。过去三年是中国人口的转折点,2023年江阴常住人口规模相较于2020年,依旧逆势增加了0.56万人。


去年9月,江阴市委专题研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高度肯定民营经济对江阴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民营经济强,江阴经济才能强,民营经济活力旺盛,江阴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很多人或许不知的是,近年来,江阴民营经济迸发新活力的同时,在吸引外资方面也同样引人注目。据江阴市政协副主席、市商务局局长时平透露,2024年,江阴实际到位外资金额20.2亿美元,占全省比例超10%,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江阴累计注册外资企业3547家,实际使用外资超190亿美元。2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江阴设立了52家外资企业。”


“民营经济是江阴的根基,江阴在稳住民营经济基本盘、做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持续释放吸引外资的强磁场。”江阴市发改委副主任许瑞刚说。



江阴城市风光。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转型昂扬奋进


产业强则经济强。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在江阴整个制造业中,贡献度最大的当属遍布当地的各类民营企业。


因工业起步早,江阴也曾率先遭遇过发展瓶颈。2021年之前,江阴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各类园区200余个,布局散、隐患多、效益低。“低效益企业过度占用了土地资源,使得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承载极限,一方面影响城市宜居度,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工改势在必行。”许瑞刚感慨道。


2021年,江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推动全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以下简称“工改”),规划工业园区“20+10”整体布局,即20个重点产业园区、10个特色产业园区,明确以“345”现代产业集群为导向。


四年来,“南征”征出了新局面,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全面起势;“北战”战出了新面貌,“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T台靓丽呈现;“东西互搏”搏出了新空间,工改共腾退提升产业用地3.88万亩,形成可用产业用地1.66万亩。


“2024年全年预计腾退可用地块、盘活存量用地、整治低效用地6611亩。”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市工改办专职副主任李奕告诉人民网,去年江阴“工改”入选了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是唯一入选的县级市。


从长远来看,资源要素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如何向存量要空间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随着工改的推进,一批高效益科创载体正在加速建设,以霞客湾科学城领衔,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共同构成江阴的“科创T台”。



霞客湾科学城创智园。人民网 俞杨摄


江苏通用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半导体隐形切割领域的企业,几年前,公司董事长陶为银经过深思熟虑,将企业最终落户在霞客湾科学城创智园。“3号楼一二层,已经满足不了我们公司的生产需求。”陶为银手握的订单已排到了三年后,目前正准备扩充厂房,扩大生产。


除了引进新兴产业,江阴还鼓励传统企业改造升级。工改前,三房巷集团原有地块上4个纺织类小厂占地639亩,亩均税收仅11万元。通过腾退低效用地,新上项目腾笼换鸟,亩均税收达到110万元,翻了近十倍。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近年来,江阴市涌现出众多“青松型”企业。“它们加大技改投入、强化智改数转,加快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不断地迭代升级,争当专精特新小巨人,争做行业隐形冠军。”江阴市工信局副局长庞远超说。


江阴市长泾镇有一家印染企业叫全益纺织,是长泾印染集聚区建成后第一个入园企业。新设备采用后,几乎看不出它原来是一家印染企业。升级后,企业能耗下降20%、污染排放下降50%、生产效率提升40%。


扬子江造船厂,从拆船、修船到造船,从供应低层次的驳船到生产高附加值的集装箱船、乃至LNG船,一直迎着市场奔跑,目前手持订单价值超220亿美元,生产任务排到了2028年,是国内净利润最高的船厂。扬子江造船厂负责人曾言:“只要大海不干,就有造船需求,就有船舶工业发展!”


海澜集团负责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天天想转行,永远做外行”。近年来,以海澜、远景、双良等为代表的江阴名企没有随意更换赛道、盲目玩跨界,虽然也有多元化布局,但各自的主业没有松懈,反而越做越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经济环境的波动,江阴企业家始终保持着一份专注心和自信心。2024年,江阴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二连冠”,GDP也历史性站上了5000亿新台阶。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江阴企业家群体的共同奋斗。


四年多来,江阴全市企业总数净增1.5万家、突破9.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净增800余家、达到2700家。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增长1.5倍,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338家、增长8.45倍,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创造了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


兴澄特钢成为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海澜之家入围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长电科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盛合晶微入围全球独角兽……奋进中的它们正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放眼江阴,奔腾的千军万马正迸发出大力转型的千姿万态。



长电科技生产车间。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营商环境深入人心


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与腾退旧产能顺畅衔接,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江阴高新区经过一年多时间腾地约1500亩,建设了江阴微电子产业园。落户园区的江苏首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从首次洽谈到签约落地,该公司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我们在签约当年就完成了项目注册备案、环评能评、拿地开工、主体结构封顶等。如果进程不顺利,影响了项目进展,将失去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江苏首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继刚是一位海归博士,此前在国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企业工作十余年。回国后,他与创业伙伴一起,花了近8个月时间,考察了全国18座城市,最终被江阴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行政效率所吸引,选择落户在江阴。


观察苏南城市,它们凭借早期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开放意识深入人心,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懂得恪守边界,专注于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了政企双向奔赴,相互赋能。


民营企业一直是江阴经济的中流砥柱。这些年,江阴市政府与企业互动过程中,积极转变职能,立足“企业管好围墙内的事,政府解决围墙外的事”,逐步完成了从“重指令”到“强服务”的变革。


“这几年,江阴一直在全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平等对待的法治环境、导向鲜明的政策环境、朝气蓬勃的创新环境、亲而又清的政商环境,江阴营商环境排名快速攀升。”时平说,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包括贝卡尔特、阿法拉伐、安姆科、蒙特、APG集团等众多欧美外资企业总部董事长、CEO甚至董事会全体成员到访江阴。


位于江阴市临江路28号的一栋小楼,北临长江,背倚鹅山,这里是当地环境最好的一块地方,江阴市政府却把它留给了江阴市企业家协会。


“这里是本地企业的家,大家可以一边喝茶聊天,一边向政府部门沟通务实需求。当有外地企业来江阴考察时,这里也成为外地客商观察本地营商环境的一扇窗口。”江阴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刘文红说,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性格培育了江阴“重实干、创一流、讲诚信、乐奉献”的企业家精神。


最近去过江阴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变化,尤其这几年,江阴每天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这背后,江阴本土企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企业家成为这座城市精神最生动的践行者。


在日前举办的江阴市企业家年会上,许峰现场寄语全市企业家要做到“四个心”:面对经济波动,多一份笑看风云的自信心;面对转型阵痛,多一份坚忍蓄势的专注心;面对科技变革,多一份追风赶月的进取心;面对社会关切,多一份饮水思源的责任心。


蓄势待发的江阴,经过全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正在向有限的土地博效益,未来发展潜力远不止5000亿。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李阔 俞杨 张玉峰



【责任编辑:张宇晖】

住建部部长倪虹:四维发力,擘画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11月21日,安徽芜湖——在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掷地有声地指出:“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必须从规划、资金、运营、治理四方面精准发力,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路径,以‘绣花功夫’激活城市存量价值。”这场由住建部主导的全国性会议,为“十五五”期间城市更新行动定下基调,释放出以存量变革引领增量突破的强烈信号。规划引领:从“体

益阳市多措并举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锚定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统筹抓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移动污染源和扬尘污染防治、黑臭水体和畜禽粪污治理等各项工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方面,益阳市通过引进新型农机、推广秸秆还田和综

广东茂名“农文旅体+”激活县域经济

荔枝林变身体育赛场,废弃矿坑成网红民宿,罗非鱼游上文旅餐桌,茂名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融合革命唤醒县域经济新动能。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在万亩荔枝林边开打。全省21支“村BA”冠军队在此上演巅峰对决,吸引数万游客驻足观看。赛场外,荔枝冰淇淋、罗非鱼烧烤等特色小吃供不应求,柏桥服务区开业首月吸引超143万人次游客,形成“高速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吉林黑土地崛起“绿色粮仓”,亩均增收500元的生态密码

秸秆覆盖的土地宛若一层厚被,稻蟹共生的水田里鱼儿游动,这些绿色生产场景正成为吉林粮食增产的新奥秘。今年秋收时节,吉林省产粮区的农民们迎来了一场丰收。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里,玉米收割机在覆盖着秸秆的土地上穿梭。种粮大户杨青魁抓起一把黑土用力一攥,土壤松软油润:“有了这层‘秸秆被’,土壤能多蓄水40毫米,相当于额外下了一场透雨。”吉林保护性耕作面

河北省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发布河北省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和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力促就业专场招聘活动,并签署京津冀共建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雄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协议。为加快促进高质量充分

“小巨人”企业激增至1.76万家!我国中小企业总量突破6000万,创新能力跃居全球前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4日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不足4万家猛增至14万家以上,“小巨人”企业从5000余家突破至1.76万家,中小企业总量超6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9%,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规模爆发式增长,产业链支撑作用凸显“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超350%,“小巨人”企业增幅达252%。超六成“小巨

「农垦享购」亮相第22届农产品交易会——“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助力健康中国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天津举办。农垦享购作为聚焦银发群体的营养滋补品团购超市受邀,在中国农垦展区系统展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展会期间,农垦享购展位备受全国农产品采购商的关注,所展现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黑龙江“十五五”规划蓝图揭晓:锚定“五转变一迈进”战略 部署十二项振兴任务

擘画未来五年高质量振兴发展路径。作为黑龙江重振雄风关键期的战略指引,该《建议》以“五转变一迈进”为核心战略框架,系统部署十二项重点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行动纲领。《建议》创新提出“五个转变”发展路径:推动发展方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变、产业层级

邵东药膳香溢廉桥:以膳为媒 共探中医药产业新未来

一批遵循古法、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药膳,还有融合现代创意、契合多元口味的新式养生佳肴供嘉宾、现场观众参观品鉴。玉竹三丝、玉竹黄精坛香肉、玉竹西芹炒虾仁,一道道廉桥玉竹为食材的膳食色香味俱全

福建低空经济:山海联动创新局 产业融合绘新篇

以“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共赢”为核心理念,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据福建省发改委最新数据,全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已集聚企业703家,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5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千亿大关。政策先行筑牢发展根基福建在全国率先构建“1+N”政策体系,以《福建省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为统领,福州、厦门、漳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全免进入倒计时!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护航下狂飙十余年后,即将迎来首个重大的财税政策转折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近日联合公告,明确2026年至2027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技术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目前的全部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

标准化引领新产业,四方面发力助推新型工业化

标准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石,也是全球产业竞争的话语权。在上海举行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上,工信部明确了强化标准引领的四大发力点。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标准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上表示。未来工信部将紧密围绕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重点从四个方面主动发力,进一步强化标准的基础性

全球产业革命激荡中的中国破局之道

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全球化深刻调整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的历史性关口,世界经济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立足国际经济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系统剖析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内核,揭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转型挑战,重点阐述中国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重构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破局路径。一、全球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战略博弈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

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启幕:共筑蓝色经济新未来

11月6日,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本届海洋周以“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 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汇聚了全球海洋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及企业精英,共同探讨海洋治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新路径。高层领导致辞 共绘海洋发展蓝图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魏晓奎,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以及联合国粮食

硬制造、软服务双轮驱动!天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

以创新为翼、以融合为舵,孕育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路径,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据天津市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分别达21.8%和14.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中试平台激活创新链,科技成果加速“变现”在天津滨海新区,中石

全球首发潮涌!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引爆行业新风向

461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低空经济、AI医疗成焦点。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进博会以“开放、创新、合作”为主题,汇聚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4108家境外企业集中展示461项全球首发、中国首展的创新产品与技术,展览面积超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历史新

醴陵双骄登榜全国百强 陶瓷花炮铸就产业金名片

近年来,醴陵通过瓷博会、花炮博览会等国际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创新"捡瓷器玩烟花"文旅场景,推动"陶瓷+烟花+文旅"深度融合。两大传统产业不仅成为城市核心名片,更通过产业与旅游的双向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大科技助力小茶果 攸县油茶香飘世界

10月26日,在油茶林最动人的丰收时节,第二届湖南省油茶节在攸县拉开盛大序幕,全国136户企业齐聚一堂,现场签约总金额达3.51亿元,攸县红土地孕育了800余年的“小油果”,在科技的助力下,正走向世界的大舞台。第二届湖南省油茶节开幕式现场“全国每10株油苗就有7株产自攸县。”现在的攸县油茶苗凭借其果皮薄、果实大、出籽率高的特点牢牢占据全国市场的70%。攸县税务局成立专项

上海试点“标地营造”土地开发新模式,复兴岛大吴淞率先启动

黄浦江畔,一场关于土地开发模式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海悄然展开,而复兴岛将成为这场变革的首要试验田。记者近日从“上海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上获悉,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率先推出了土地储备改革创新机制——“标地营造”,将在试点片区探索系统构建动态匹配、跨周期平衡、持续增值的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这一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局限于“通、平”要求的土地交付标准,转向更注重规划引领、空

德州市启动“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计划”,3年培育300家规上标杆企业

营业收入、创新能力、数字化转型等多维度指标,成为德州市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的导航图。近日,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启动“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计划”,同时创新建立“小微工业企业进阶攀升重点培育库”。根据这一计划,德州将在三年内推动至少300家小微工业企业升级为质量领先、效益突出的规上标杆企业。该计划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将入库企业科学划分为“启航期”“成长期”“跃升期”三个梯队,通过线上培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