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 自2006年进驻湘潭以来,吉利汽车累计总投资超130亿元,产销整车超264万辆,实现总产值近2550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省民营企业纳税前十名。吉利汽车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湘潭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2005年11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湘潭市政府携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湘潭吉利汽车制造基地正式启航,开启了与吉利集团“产品同步开发、同步生产、同步销售”的紧密合作新篇章。
2006年3月,吉利汽车湘潭生产基地破土动工,仅用时9个月便奇迹般地建成投产,首辆吉利金刚轿车成功下线,展现了湘潭速度与吉利效率。此后,吉利汽车湘潭基地不断攀登新高,2009年产值突破50亿,2013年迈过百亿大关,2018年缤越车型热销全球,成为基地第二款销量破百万的车型。至2021年,企业累计产销170万辆,总产值超1520亿元。2023年,首台“湘潭制造”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超级VAN荣耀下线,标志着湘潭汽车产业迈入了新能源时代。同年,全新纯电轿车吉利星愿在法兰克福车展上代表中国智造惊艳亮相,并于10月正式上市,迅速引爆市场。

链式崛起,共绘汽车产业新蓝图
在吉利汽车的“火车头”效应下,湘潭汽车产业迎来了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从单一车型向乘用车与商用车并举、从传统零部件向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深刻变革。湘潭市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打造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如今,湘潭新能源和汽车产业已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业集群50强行列。
湘潭汽车产业集群的崛起,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多次率队到吉利控股集团总部拜访对接,促成湘潭吉利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产业升级。同时,湘潭市成立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产业链委员会,定期走访调研,召开调度会议,助推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与长株潭整车企业配套发展。
头雁企业的引领同样功不可没。吉利汽车在湘潭经开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恒润、远程以及舍弗勒、拓普、麦格纳、地通等众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落户,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供应链集群。目前,湘潭已拥有吉利乘用车、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恒润新能源乘用车三大整车制造基地,以及80余家相关配套及零部件企业,形成了涵盖汽车研发、设计、检测、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教育培训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湘潭深厚的工业积淀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湘钢的汽车用钢、特种用钢等新产品相继投产,湖南裕能作为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成功上市,吉利新能源乘用车、神盾电池等项目迅速落地。同时,湘潭市深入推进“三改一扩”行动,引导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整体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政策的扶持更是为湘潭汽车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湘潭市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的出台,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湘潭市还以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为契机,开展土地处置盘活“三年行动”,精准匹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障新质生产力的用地需求。

营商环境优化,助力汽车产业腾飞
湘潭市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以更加精细化的工作举措服务企业发展、项目落地。湘潭经开区离吉利汽车不远的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招商入住率已达100%,未来将引入更多高精尖企业,加快产学研合作,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湘潭市还塑造“湘潭服务、相当专业”品牌,通过建立“政府高层+企业高管”“专题调度+专业服务”“要素保障+政策扶持”工作机制,用心用情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如今,湘潭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从研发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本地配套率达40%以上,集聚效应日益凸显。2023年,湘潭汽车产业集群跻身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智能物流机器人有序穿行,平均每55秒下线一辆整车,展现了湘潭汽车产业的科技实力和未来潜力。
展望未来,湘潭汽车产业蓄势待发
为加快传统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湘潭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项目。预计到2025年,湘潭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整车产量达到50万辆。湘潭理工学院和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湘钢、湖南裕能等企业在材料和电池领域的突破,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湘潭市汽车产业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从乘用车向商用车、从生产汽车向车用新能源电池全面转型,轻型商用车实现量产,各类整车年产量达32万辆。展望2025年,湘潭汽车产业正以“先锋”的姿态,不断向高端“进阶”、向智能“革新”、向绿色“升级”,超千亿级“汽车之城”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