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2月27日北京讯( 程义德 李斌 刘卫 赵庆伟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内我国再生稻发展的宏伟目标: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以进一步增强我国水稻生产的保障能力。
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利用光温资源的水稻种植模式,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优势。通过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生长一茬短生育期作物,实现种一次收两次,有效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
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已超过1500万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等“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稻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再生稻的发展也面临着极端天气和机械化水平不足等挑战。
为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推动再生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在《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中提出了分阶段发展目标、分区域重点任务、分要素主攻方向。该导引围绕品种、农机、技术、基础保障、政策支撑等方面,制定了再生稻全产业链问题清单,旨在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再生稻生产。
具体而言,农业农村部将在“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稻区,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政策支撑保障。通过选育丰产优质宜机收的再生稻品种,研制低碾压率且轻便的收获机械,集成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肥水优化管理、合理留茬等技术,全面提升再生稻的生产效率和产量水平。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将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再生稻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再生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再生稻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再生稻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的目标,不仅是对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有力提升,更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将全力以赴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