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3月18日北京讯(张佳乐 崔岳莺 张宇晖)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工信厅节〔2025〕13号,以下简称《指南》),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工业节能降碳管理,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四大板块驱动绿色转型
建设目标:精准化、智能化管理碳排放
《指南》提出,工业企业和园区需通过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实现对能耗与碳排放的“精准计量、精细管控、智能决策、可视化呈现”,全面提升节能降碳能力。此举将直接支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与碳排放强度降低,推动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业务功能:覆盖全流程碳管理
能碳管理中心将集成能耗查询、能源消费分析、能效对标优化、碳足迹核算等12项核心功能。例如:
能耗动态追踪:实时监控煤炭、电力、天然气等20余类能源消费数据,支持历史追溯与实时更新;
碳足迹核算: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回收全生命周期采集数据,结合绿电交易信息生成碳标识认证报告;
供应链碳管理:贯通上下游企业数据,实现材料用量与能源消费的透明化管控。
技术方案:六层架构筑牢数字底座
系统架构分为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数据架构、模型组件、业务应用及互动展示六大层级。关键技术包括:
多源数据采集:通过智能仪表、区块链存证、手工填报等方式确保数据质量与安全;
模型标准化:能效对标、碳排放核算等模型严格对标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及国际碳足迹规范(如GB/T 24067);
可视化交互:支持大屏、PC端及移动端多平台访问,提升管理便捷性。
保障措施:制度与安全双管齐下
要求企业建立专业能碳管理团队,完善运维制度,并强化网络与数据安全防护,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等标准,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加速工业“双碳”进程
工信部强调,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是支撑“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核心工具。通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可显著提升重点行业碳管理效率,例如钢铁、化工等高耗能领域。据测算,该体系全面推广后,有望推动工业领域年减碳量超千万吨。
因地制宜推进落地
工信部将加强《指南》宣贯,指导地方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制定实施方案,并推动节能技术改造与现有能源管理中心升级。目标到2026年底,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及国家级园区全面接入数字化能碳管理系统。
中国能源研究会专家指出,此次《指南》的出台标志着工业碳管理从“粗放管控”迈向“数字驱动”,为全球工业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与国际接轨,中国工业的绿色竞争力将进一步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