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3月18日北京讯(程义德 李斌 刘卫 )今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证市场机制,力争到2027年基本完善绿证交易制度,2030年实现绿证市场高效运行,推动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跃升,助力“双碳”目标加速落地。
绿证市场供需两端发力,破解环境价值低估难题
绿证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环境属性的唯一凭证,近年来交易规模虽快速扩大,但供需不协同导致价格持续走低,环境价值被严重低估。《意见》从供给、需求、交易、应用四大维度提出17项措施,旨在激发市场活力。
供给端:按月核发+跨省流通,保障绿证高效供给
《意见》要求建立“当月核发上月绿证”机制,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档立卡,提升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发电项目参与绿电交易的规模。同时明确禁止地方限制绿证跨区域流通,支持全国范围内绿证优化配置,强化分布式新能源项目绿证交易便利性。
需求端:强制消费+自愿升级,重点行业目标明确
为激发需求,《意见》首次提出分行业设定强制绿电消费比例:
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及数据中心,到2030年绿电消费比例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
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消费比例需在现有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同时,鼓励打造100%绿电消费的工厂、园区,并将绿电消费纳入企业ESG报告,提升市场透明度。自愿消费方面,推广绿色充电桩、绿电社区等场景,鼓励居民便捷购绿证,并探索分档分级标识制度。
交易机制:统一平台+价格指数,规范市场运行
《意见》强调健全全国统一绿证交易体系,推动中长期协议签订,并研究建立绿证价格指数,引导价格回归合理水平。金融支持方面,绿色信贷、政府采购政策将向绿电消费倾斜,强化企业转型动力。
国际衔接:标准“走出去”,提升全球话语权
我国将推动绿证核算标准国际化,支持贸易伙伴认可中国绿证,并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认证机构,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国家能源局表示,配套的《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证百问百答(2025年版)》已同步发布,为市场主体提供实操指南。
绿色转型的关键制度性突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指出,此次新政通过“强制+自愿”双轮驱动,既压实重点行业责任,又激活市场内生动力,是绿证制度迈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绿证与碳足迹核算、国际碳关税等机制衔接深化,我国绿色电力环境价值有望在全球产业链中得到更充分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