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3月19日北京讯 ( 张佳乐 张宇晖 雨蝶)随着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多个经济大省密集召开会议部署落实两会精神,“勇挑大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为高频关键词。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省份明确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多地围绕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出台具体支持政策,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双轮驱动”:传统产业焕新与未来产业突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后,经济大省迅速行动。四川省以东方电气集团为标杆,推进智能装备、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并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提升产业“含新量”“含智量”。浙江省余姚市依托智昌科技集团的机器人研发优势,形成覆盖140余家企业的机器人产业链,并计划前瞻性布局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省级财政将统筹资金支持新质生产力项目。

上海市则强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同时瞄准未来智能、未来能源等六大细分赛道,发布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一业一方案”,并计划建设10个未来产业试验场,加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技术转化。
政策加码:从“人工智能+”到制度型开放
多地结合自身禀赋推出专项政策。福建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制造业技改升级与设备更新,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庆市以数字重庆建设与重点领域改革为“双轮驱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在制度型开放层面,海南全力推进自贸港封关运作,加快核心政策落地;吉林则以“上甘岭战役”的决心推动深层次改革,要求党政一把手确保发展性指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生态:产学研融合与场景化应用
经济大省同步强化创新生态建设。四川省提出建设产学研协同网络,布局省级科研设施,促进成果转化;**上海市**通过“基础研究先行区”撬动长周期、高风险研究,并加大引才力度。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魏琪嘉指出,经济大省作为工业与制造业重镇,具备“场景化”创新优势,通过政策集成与资源整合,可形成“以科创带产业”的全国示范效应。
挑战与展望:稳增长与高质量平衡
尽管目标明确,经济大省仍需平衡“稳增长”与“高质量”。广东省强调统筹质的提升与量的增长,深化开放合作;江苏省从科技、产业、区域发展四方面部署,要求以高质量发展实绩“挑大梁”。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经济大省的赛道选择与政策效能,将直接影响全国经济韧性。随着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领域的政策红利释放,新一轮产业变革已悄然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