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王东琴 通讯员曲乐)近年来,云南省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持续发力,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有序承接制造业转移,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速将“老资源”转化为“新经济”,为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贡献云南力量。
区域合作深化,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2024年9月,第二届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在昆明成功举办,吸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硅光伏等领域大批龙头企业参与,签约项目覆盖全产业链环节,进一步巩固云南作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重要示范区的地位。云南凭借矿产、绿电、生物多样性及劳动力资源等综合优势,叠加“一带一路”、RCEP生效、中老铁路“黄金通道”等战略机遇,构建起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新格局。省委、省政府同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通过“厅局长坐诊接诉”等惠企服务,擦亮“云南效率、服务、诚信”品牌,为产业落地提供强力保障。
“新三样”引领产业升级,全链条格局成型
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三大产业成为云南工业转型的核心引擎。2024年数据显示,“新三样”合计对规上工业增速贡献率达20.8%:绿色铝谷崛起,文山富宁产业园以神火铝业为链主,形成电解铝至铝箔精深加工全链条,产能占全国近五分之一,带动文山、红河等地集群发展。硅光伏全产业链贯通,隆基、晶澳等龙头企业落户,实现从“工业硅—组件—电站”的全链条覆盖,曲靖、楚雄等地形成产能规模优势,单晶硅片全国占比超17%。新能源电池爆发式增长,湖南裕能、德方纳米等50余家企业构建“资源—回收”闭环,2024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储能电池实现零突破。
园区与口岸经济双轮驱动,开放红利加速释放

云南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省1%的土地,贡献70%的工业增加值,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等园区通过“上海研发+云南制造”模式,吸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优质企业集聚。口岸经济方面,瑞丽、河口、磨憨—磨丁合作区依托区位优势,打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磨憨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增长16倍,成为面向东盟的“集货—建园—聚产业”枢纽。
纺织服装产业“双向辐射”,边疆经济焕新机
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同时,云南依托沿边园区布局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雅戈尔、恒田服饰等项目落地德宏瑞丽、红河河口,形成种桑养蚕至成衣制造的全链条,2024年纺织服装产值突破百亿,成为边疆开放新名片。
短评:
云南以“老资源”撬动“新经济”,不仅是产业转移的受益者,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参与者。未来,随着“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等目标持续推进,云南有望成为辐射两亚、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