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4月22日天津讯(蒋伟民 刘明瑄 崔岳莺)近年来,天津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工业化,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15.3%,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存量盘活“破局”:唤醒沉睡资产,激发城市更新潜能

天津国资系统创新实施“一企一策”盘活策略,累计摸排闲置土地、房产等资源底数,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推动资产“腾笼换鸟”。2024年,全市盘活闲置及低效土地房产130万平方米,原开滦矿务局大楼、柳林创意之城等历史建筑变身金融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产业运营服务中心,吉利大厦、津龙湾TOD文化广场等商业载体重新开业,劝业场保护修缮工程启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
渤化集团升级改造聚甲醛装置,百利集团扩建数字化阀门车间,水务集团利用闲置厂房打造高品质饮用水基地,低效产能通过技改升级焕发新活力。
增量培育“提速”:战略新兴产业成投资热土

聚焦“项目为王”,强化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创新模式。2025年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激增36%,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8.1%,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成为资本“宠儿”。滨海高新区作为创新高地,2024年吸引科技型企业超2600家,组建39只科创基金,天开园“一核两翼”布局加速成型,中电科蓝天产业园、合源生物细胞药物等重点项目落地,为未来发展积蓄强劲势能。
质量提升“筑基”: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实施“育精培优”行动,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83家。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4.6%,利润增长7.8%;2025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5.3%,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4.7%、33.1%。现代中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揭牌,首批17家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启动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82家,产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新质生产力“领跑”:前沿技术产业化提速
天津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滨海新区聚焦信创、生物制造、脑机交互等领域,建设海河实验室,成立“产学研”创新驱动联盟,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某传热设备公司开发的炼钢冲渣水余热供暖技术,在司法保障下实现节能效益分享,成为全国环保技术产业化标杆。天津法院在审理技术纠纷中,充分考虑技术创新探索性,依法保护绿色技术权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法治动力。
科技型企业支持:出台专项政策,对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研发支持,推动“长周期耐心资本”培育。
国企改革深化: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82项重点任务完成率超70%,海河乳品等4家企业入选“科改示范企业”。
开放协同创新: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AI芯片、智算操作系统等信创领域,提升“中国信创谷”影响力。
经济增长:2025年一季度GDP增长5.8%,快于上年全年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制造业拉动作用突出。
就业财税:城镇新增就业8.6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2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4%,超序时进度2.5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1.9%,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持续增长,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随着“十项行动”纵深推进,天津正通过存量盘活、增量培育、质量提升“三位一体”路径,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未来,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将持续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注入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