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4日北京讯(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总结2024年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报告以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从准入到退出,全面展示改革成果,并首次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核心抓手,凸显中国特色治理效能。国际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仍稳居全球投资热土前列,超九成外资企业计划深耕中国市场。
全生命周期改革:从“准入”到“退出”的全链条优化
《报告》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五大环节,覆盖企业设立、运营至退出的全流程,系统性呈现政策突破与落地成效:
1. 进入市场:破除准入壁垒,提升企业登记注册、不动产登记、电水网接入等便利度。例如,全国推广用电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和“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2024年累计为用户节省办电投资超600亿元。
2. 要素保障:强化资金、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供给,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多地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申领”政策补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 经营环境:深化公平竞争治理,完善招标采购机制、信用体系及知识产权保护。2024年,全国查处垄断案件同比减少15%,市场公平性显著提升。
4. 纠纷化解:优化诉讼服务与多元解纷机制,企业维权周期平均缩短30%。
5. 企业退出:简化注销流程,破产案件办理效率提高40%,实现“进退有序”。
“高效办成一件事”:行政效能提升的“中国方案”
《报告》特别强调“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创新实践,将企业开办、信息变更、注销等高频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推动跨部门协同和流程再造。例如:
企业开办:全国平均耗时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部分地区实现“秒批秒办”;
跨域服务: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试点“一网通办”,企业跨省业务办理效率提升50%以上。
此外,《报告》通过11个政策专栏和16个地方案例(如上海“一网通办”3.0版、浙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生动展现改革落地效果。
数据印证成效:市场主体活力与外资信心双提升
国内活力迸发:截至2024年底,全国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9亿户,广东省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超830万户),浙江省民营经济贡献超70%的GDP。
外资持续加码:中国贸促会《2024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显示,外资企业对华营商环境满意度达4.37分(满分5分),超六成受访企业计划未来5年增资扩产。德国商会调查显示,92%的在华德企计划长期运营,61%将投资新产能。
消费与投资共振:2024年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回升至89.0,消费市场元旦假期销售额同比增长超30%,凸显经济韧性。
未来方向: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下一步将聚焦企业关切,推动三方面改革:
市场化:深化要素配置改革,破除隐性壁垒,保障公平竞争;
法治化:完善产权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强化反垄断执法;
国际化:对接国际规则,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度,吸引全球资源。
地方层面,上海、广东等地已启动新一轮改革,如上海推出58条优化举措,广东探索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建设。
观点: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
广东省政协常委曹志伟指出:“法治化是稳预期的核心,需以良法善治保障企业长远信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建议,未来改革需更注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强化中小企业获得感。
《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不仅是政策成果的总结,更是新一轮改革的宣言。从“拼速度”到“拼服务”,从“政策红利”到“制度红利”,中国正以系统性思维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随着“三化”目标的推进,这片投资热土将持续释放“近悦远来”的强磁场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