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10日深圳讯(褚新兵 雨蝶 )5月9日,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联合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海关总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部署会。这场被业内称为“资源保卫战”的专项行动,直指镓、锗、锑、钨、中重稀土等战略矿产的非法外流,剑指境外势力与境内不法分子勾结的“洗矿”黑链。
走私手法翻新:从“塑料伪装”到“虚拟货币结算”
会议披露,自2023年中国对战略矿产实施出口管制以来,走私手法呈现高度隐蔽化、专业化特征。2023年7月宁波港查获的3.2吨镓走私案中,不法分子将镓块藏匿于申报为“塑料颗粒”的集装箱夹层,货物最终流向韩国半导体巨头;同年9月厦门海关破获的2.8吨镓走私案,主犯通过越南中间商将镓伪报为“氧化铝粉末”,每公斤利润高达20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走私网络已形成“合法配额+非法套利”的产业链模式。西南某冶炼厂将镓卖给有配额的国企,后者再转手至沿海贸易商,最终通过越南、菲律宾中转至欧美市场。2023年上半年,全国海关查获镓、锗走私案17起,同比增长240%,国际黑市镓价较官方价翻3倍,走私利润率达300%。
在稀土领域,走私团伙甚至将钕铁硼磁粉混入建筑陶瓷原料,通过“蚂蚁搬家”方式每月向越南走私超50吨稀土制品,最终流入美国军工企业。湖南某锑业公司120吨氧化锑失踪案,则暴露出保税区监管漏洞——货物通过虚拟货币结算,经缅甸军阀势力转运至泰国,最终用于制造特斯拉4680电池。
精准打击:从“伪报瞒报”到“第三国转口”
针对走私新动向,专项行动明确三大打击重点:
伪报瞒报:利用商品编码漏洞,将战略矿产伪报为普通矿物、化工原料,如将钨矿石申报为“铅锌矿”;
夹藏走私:通过集装箱夹层、改装货柜等手法藏匿矿产,2023年昆明海关查获的钨矿石案中,货物钨含量超标300%;
第三国转口:借助越南、马来西亚等“中转站”漂白身份,2023年广西边境查获的稀土走私案中,货物通过中越边境小货车分批转运,转口价格翻5倍。
行动要求强化跨部门协同:
海关总署将升级“智能审图2.0”系统,对矿产集装箱扫描精度达0.1毫米;
公安部将联合国家安全部深挖“洗矿”网络,重点打击虚拟货币结算、地下钱庄等资金链;
最高检、最高法将完善行刑衔接,对典型案件加快审理并公开宣判,形成震慑效应。
战略博弈:从“资源控制”到“产业链安全”
此次行动背后,是战略矿产对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命脉”地位。中国镓产量占全球80%,锑占60%,稀土储量占37%,但2023年出口配额同比缩减40%,导致国际市场供需失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池供应链“去中国化”,但韩国LG新能源仍通过第三国采购中国锑;欧盟计划2025年前建成本土电池产业链,却面临锑资源探明率不足1%的困境。
“走私矿产正被用于制造针对中国的军事装备。”某缉私警察透露,2023年珠海航展上,某国展示的无人机合金材料,经检测含中国走私钨成分。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算了一笔账:“按当前走私速度,重稀土资源将在15年内枯竭,相当于每年提前消耗2-3年的储备。”
长效治理:从“技术封堵”到“法律反制”
为堵住制度漏洞,专项行动提出三大治理方向:
技术升级:海关总署已引入中子活化检测仪,可在不拆包情况下识别元素成分;
监管创新:工信部将20种战略矿产纳入“生产异常监测平台”,实时追踪原料流向;
法律反制:针对WTO专家组此前对中国稀土管制的裁决,商务部正联合多部门构建“不可靠实体清单”,对违规采购商实施精准打击。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行动不仅要打现案,更要摧毁整个走私生态链。”随着执法智能化系统建设和跨区域协作深化,中国正以“技术+法律+外交”三维手段,筑牢战略资源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