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11日石家庄讯(常小军 王金友 刘常惠 )在区域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的京津冀,以“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六大重点产业链(简称“六链”)为核心的协同发展模式正加速成型。三地通过“扩拼图”补短板、优势互补、相互赋能,推动产业协作从“规划图”变为“实景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共研机器人:雄安新区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内,梅卡曼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机械臂正通过语音指令精准分拣蔬果,展示着多模态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梅卡曼德2024年将总部迁至雄安,计划在此实现“从10到10000”的产业跃升。
雄安新区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将引进培育100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聚焦建筑、服务、人形机器人等赛道,深度融入京津冀机器人生态链。目前,四足巡检机器人、安防机器人“雄小安”、导览机器人“白小默”等创新应用已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共造“一辆车”:千亿级汽车产业链生态崛起

在廊坊安次高新技术产业园,瑞立美联公司生产的车用空压机24小时内即可送达北京车企;天津1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小米、理想等供应链,河北220余家企业为北汽、一汽丰田等供货。三地“汽车零部件总动员”构建起现代化产业生态:空压机来自河北,车灯、变速箱产自天津,玻璃升降器、滤清器由北京供应。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近期启动,北京顺义、天津武清、廊坊安次三园区同步建设,目标3至5年内形成千亿规模。2024年,京津冀汽车产量达285万辆,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汽车67.6万辆,同比激增154%。
共谋绿色发展:氢能全产业链协同发力
张家口市投运的400余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已安全运行超5000万公里,居全国首位。京津冀氢能产业依托三地优势分工协作:张家口主攻制氢,北京聚焦技术创新,天津、唐山拓展港口应用场景。三地计划通过政策统筹、产业链协同和区域配套优化,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示范区。
生物医药与创新平台:跨区域管理破局
在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技术支持来自天津”的跨区域模式成为典范。该园区聚集协和药厂、华润双鹤等60余家知名药企,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全链条。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入驻后,累计申报专利30余项,与50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则构建了“研发—孵化—产业化—销售”全链条生态,承接65个京津研发转化项目,吸引生物医药企业243家。
协同创新与数据赋能:技术转化效率倍增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成效显著。北京精雕科技集团在河北廊坊实现五轴数控机床量产,打破国外垄断;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联合中科院攻克多项技术难题。2024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92.2亿元,同比增长34.8%。

三地还通过“场景创新”推动技术落地,2024年发布179项应用场景,528项技术成果验证应用,吸引北京主线科技等企业落户。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京津冀正以“六链五群”为核心,梯次建设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五大国家级产业集群。2024年,三地联合投入3000万元实施基础研究专项,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链开展攻关,并推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落地。
“一盘棋布局、一张图推进、一股绳发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新十年,正加速构建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