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27日北京讯(李文闻 李小飞)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中国近期在对外开放领域密集落子,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到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扩围,从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全面实施到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完成,一系列重大举措彰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经开区改革深化,打造创新发展主阵地

5月27日,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方案》,明确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方案聚焦三大核心任务:一是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支持布局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鼓励设立离岸创新基地,探索“海外研发、境内转化”模式;二是夯实制造业根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建设数字园区、智能工厂,拓展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10的GDP和财税收入,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近四分之一,成为稳外贸稳外资的“压舱石”。此次改革特别强调“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建设,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模式、强化东中西部协同引资,进一步提升经开区国际竞争力。
服务业开放扩围,试点城市增至18个
4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合肥、福州、西安、苏州9市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范围覆盖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试点方案围绕电信、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推出155项创新举措,包括:
医疗领域:允许外籍及港澳台医生在试点地区开设诊所,简化境外医务人员执业审批,探索健康医疗数据共建共享;
电信领域:取消北京、上海、深圳、海南等地增值电信业务外资股比限制,向德国电信、西门子等13家跨国企业发放试点批复;
金融领域: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支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
自2015年试点启动以来,已累计推出9批190项创新成果,如QFLP余额管理制度、网购保税商品集拼出区模式等,为全国服务业开放积累经验。
自贸区战略升级,制度型开放再突破

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提出构建双循环枢纽、推动制度型开放、强化科技创新等八大任务。核心举措包括:
贸易便利化:允许含金矿砂物理混配、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推广电子提单、电子仓单应用;
金融开放:扩大跨国公司资金池试点,支持离岸贸易、数字贸易发展,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科技合作: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民用无人机等前沿领域试点,如北京亦庄已开放全球首个机场自动驾驶接驳示范场景。
目前,自贸试验区已形成28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有效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东盟自贸区3.0版落地,区域合作迈入新阶段
5月20日,中国与东盟十国宣布全面完成自贸区3.0版谈判,计划年底签署升级议定书。新版协定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9个章节,涵盖电子支付、跨境电商、碳足迹认证等领域合作。双方承诺:

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服务贸易和投资限制,推动医疗、教育、电信等领域互惠开放;
规则对接:建立原产地电子证书核查机制,实现卫生检疫、技术标准等领域的“软联通”;
创新合作:设立数字贸易示范区,探索跨境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支持区块链、AI技术在贸易场景中的应用。
中国与东盟已连续四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6.8万亿元。3.0版协定的实施将助力构建超大规模区域市场,为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注入“稳定剂”。

从经开区到自贸区,从单边试点到区域协同,中国正以更高水平开放应对百年变局。商务部副部长凌激表示,未来将通过“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制度型开放探索”双轮驱动,推动形成“经开区引资、自贸区创新、协定拓市场”的立体化开放格局,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