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6月10日唐山讯(常小军 王金友 刘常惠)

在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区,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焊花飞溅,工人们正为大型电站锅炉生产线忙碌。这个从北京整体搬迁而来的高端制造基地,自2023年8月投产以来订单不断,依托临港优势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

相距不远,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线上,一卷厚度仅0.07毫米的“蝉翼钢”正等待装车发货。20年前从北京石景山搬迁至此的首钢,如今已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之路。
作为百年工业重镇,唐山曾是京津人才“虹吸效应”的受害者。但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这座工业城市以产业协作为核心,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为突破,通过平台承载、创新驱动、人才赋能的三维联动,摸索出“对接京津、服务京津、发展自身”的创新模式。
产业承接,平台搭建“强磁场”
唐山的转型始于战略定位的转变。这座位于渤海湾中心地带、毗邻天津的工业城市,地处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天然具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成为唐山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2014年7月,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创新实施“示范区管委会+建设指挥部”管理模式。
两地干部共同组成的管理团队,有效促进北京各委办局、各区、各市属企业与唐山方面的密切互动。
“看似简单的‘一加一’,实际产生了‘大于二’的效果。”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如忠对此深有体会。2024年春节假期后仅两周时间,他就往北京跑了3趟。“招商人员跑得勤,项目才能落地快。”
在机制创新推动下,首钢京唐公司的“邻居”迅速增多。北京巴威、华润电力、华电煤码头等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纷纷前来“安家”。
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则以“融入天津、服务京津”为导向,成为唐山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另一重要平台。
在汉沽管理区临津产业园,天津华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玉鹏指着新厂房介绍:“这里不仅区位条件优越,新厂房也比之前大很多,可以承载更多先进设备,扩大企业布局。”这家从北京整体搬迁的企业2023年投产后,专注研发生产高纯金属、合金、陶瓷靶材等功能材料。
特色产业平台也在唐山多点开花。高新区京唐智慧港、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等特色承载平台,成为吸引京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在玉田县的河北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京同仁堂已入驻第五家企业,其示范效应还吸引了王致和、甜水园等多家“老字号”前来投资建厂。
数据最具说服力:自2014年以来,唐山累计承接京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8个,总投资达6065.9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917.75亿元以上,承接项目个数和总投资额均居河北省前列。
创新驱动,京津研发唐山转化
创新是唐山转型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唐山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技术联合攻关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与京津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是协同创新的典范。该院研发的新一代卫浴陶瓷复合专用树脂材料,解决了唐山卫浴陶瓷企业树脂原料依赖进口、综合成本高等难题,使企业原料采购成本降低62%。
“我们按照‘北京研发、唐山转化’原则,全力服务唐山市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明宇表示。2024年10月,该院高熵合金与数智化制造实验室的“冷坩埚超高温洁净熔炼及超短流程一体化成型技术”获得首届金砖国家发明展金奖。
唐山创新生态的优化,吸引了一批科技企业采用“京津研发、唐山转化”模式。位于高新区京唐智慧港的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城市治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公司,其研发部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唐山。
“唐山机器人企业云集,对我们做好产品扩充和优化有积极推动作用。”公司总经理杨胜为说。该公司研发的热态长材表面检测装置,能在高温状态下对型材进行实时自动质量监测,为钢铁、冶金企业智能制造赋能。
在遵化市,巨视(唐山)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公司总经理周建军演示了智能激光板栗划口机的工作过程:“这台机器可以智能计算板栗的最大开口直径,进行精确划口操作,并自动统计数量。”
2024年,唐山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项目)78项,吸纳京津技术合同交易额168亿元。全市企事业单位与京津合作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创新协同日趋深入。
人才赋能,破解“虹吸效应”
京津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曾长期困扰唐山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越来越多资源要素向唐山聚集,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唐山实施“凤凰英才”计划,构建全流程人才保障体系。相较以往,最新政策进一步加强对人才个体和用人主体的双支持,促进人才引进量质齐升。
“没有梧桐树,哪有凤凰来?”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建民介绍,2020年以来,唐山举办科技创新企业走进北京科研院所、京津冀专家唐山行等各类引智活动197场,签约智力技术项目452项,培训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6000人次。
2025年3月13日,一场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技术对接”为主题的京津冀专家唐山行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与80名唐山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
唐山新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葛鼎新感慨:“这种活动让企业有更多机会与科研院校展开深度合作。”
聚焦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唐山还面向京津编制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同时依托唐山市驻中关村引才引智工作站以及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平台,先后与128家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机构开展紧密合作。
人才政策的创新让唐山从“虹吸效应”的受害者转变为协同发展的受益者。随着越来越多资源要素聚集,这座工业城市正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集群崛起,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在乐亭经济开发区,华北康港钢构有限公司堆场内,标准化钢构件整齐码放,等待发往雄安新区建设工地。公司总经理杜玲介绍,随着越来越多京津建筑支护企业落户,乐亭县已将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培育为县域特色产业。
目前,该产业园已入驻相关企业70余家。2024年,乐亭县建筑支护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传统钢铁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河钢集团唐钢公司,2050热轧生产线作为国内首条实现两座加热炉同时出钢的产线,配有最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氮氧化物去除率可达80%以上。
唐钢公司已掌握炼钢全工序超低排放技术,采用130多项世界先进绿色环保新工艺,实现了钢铁生产全过程的超低排放。
唐山市钢铁行业已拥有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6家,居全省首位。全市钢铁企业环保绩效A级增加到19家,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机器人产业成为唐山转型的新引擎。唐山高新区汇聚了全省60%以上的机器人企业,涵盖了特种、服务、应急三大应用领域。2024年5月,《共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标志着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在唐山高新区正式启动。
在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特种机器人能上天、可入地。该公司打造了国内种类最齐全的特种机器人生产线,在多个应用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共享模式助推产业创新。唐山百川集团创建了全国唯一的机器人非标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共享平台。百川共享工厂自2025年1月启动以来,已服务130多家中小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60多项,为相关企业创造产值超过1亿元。
未来蓝图,环渤海崛起新工业基地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唐山正擘画更加宏大的发展蓝图。根据《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规划》,唐山将打造“一轴两翼”空间发展新格局。
“一轴”指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高端制造主轴线,发挥主城区与曹妃甸区的核心作用,汇聚创新资源,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产业和未来产业。
“两翼”中,西翼为玉田县、汉沽管理区和芦台经济开发区,东翼为迁安市、滦州市等地,重点实施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绿色建材协同发展。
唐山正着力构建“4+4+N”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绿色建材、高端装备制造4条标志性产业链;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产业、信息智能4条成长性产业链;基因技术、类脑智能、空天开发等N条前瞻性产业链。
2025年一季度,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655.8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9.2%。
绿色低碳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鲜明底色。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的开滦煤化工园区,中浩公司和中润公司之间通过管廊连接,上游煤焦化产生的气体全部输送到下游被“吃干榨净”,实现废气“零排放”。
唐山市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实施碳减排行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8月,唐山成功召开京津冀氢能与绿色低碳创新应用场景发布与供需对接会,发布高效能氢能储运、氢燃料汽车示范应用等8大场景方向,推动三地场景共建共享。
“我们将持续开展场景清单征集发布与供需对接活动,吸引京津乃至全国更多新技术成果到唐山转化应用。”唐山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负责人表示。
巨视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台智能激光板栗划口机正在作业。机械臂轻点,激光闪过,板栗被精准划出一道小口。“这台机器能智能计算板栗最大开口直径,自动统计已划口数量。”公司总经理周建军介绍。
在曹妃甸,天津南开·曹妃甸友谊学校校长张旭正与天津教师商讨下周的送课活动。这所由津冀两地教育部门共建的学校,通过名师送教、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推动基础教育提质扩优。
从首钢的“蝉翼钢”到智能板栗加工设备,从协同创新实验室到共建学校,唐山这座百年工业重镇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随着创新要素加速聚集、特色产业集群崛起,老工业基地焕发的新动能将重塑环渤海地区产业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