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料采购到产品追溯,从柔性生产到碳足迹追踪,食品工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有了国家级路线图。

中经联播6月10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6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数据局等七部门正式发布《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这份酝酿已久的方案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重点食品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将达80%,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均需达到75%。
方案部署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产业提质升级、筑基聚力赋能四大行动,细化为18项具体措施。
双阶段目标:2027年基础成型,2030年国际领先
《方案》规划了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到2027年,食品工业将培育10家以上智能工厂,建设5个以上高标准数字化园区,打造百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
同时,将梯次实施千个数字化示范项目,构建覆盖基础通用、场景应用、技术装备等的标准规范体系。
到203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数字产业集群。
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基础民生产业,在稳增长、保供给、惠民生、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食品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63.3%、72.8%。
四大转型行动:技术赋能到模式创新
《方案》提出的**四大行动覆盖了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行动要求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联合开发食品生产智能监控溯源、食品园区“5G+工业互联网”、原料生产供应智慧管理等技术方案。
新模式新业态培育行动则鼓励发展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制造,支持企业按需组建模块化、柔性化、可视化生产系统**。推动企业由单一制造业务向“产品+服务”转变,探索“工业生产+社区配送+居家饮食”等新模式。
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聚焦企业智能化改造,特别强调对中小企业“哑设备改造”的支持,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转型。
筑基聚力赋能行动要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提升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
分类指导策略:因业施策破解转型痛点
《方案》特别强调对食品工业不同细分领域的分类指导。
针对饮料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乳制品制造等典型流程型行业,酿酒、罐头制造、焙烤食品制造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以及预制化食品制造、食品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的不同特点。
方案要求梳理各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编制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指南,精准破解企业转型痛点难点堵点。
在乳制品、饮料制造领域,部分龙头企业智能工厂已达到领先水平,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创新亮点:从数据驱动到绿色低碳
方案中多项创新举措引人注目。在数据应用方面,鼓励对食品特性、消费偏好、营养特征、潮流时尚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培育食品工业“快时尚”模式。
在人工智能融合方面,鼓励地方、行业开展人工智能赋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研发、中试、生产、管理等环节深度应用。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支持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能耗、排放等关键指标精准控制,鼓励企业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追踪和评估。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方案要求推进产业链协同转型,鼓励大中小企业“链式”转型,促进客户、订单、设计、生产、经营等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
保障体系:标准建设与典型引路
为保障转型顺利推进,方案设计了系统的支撑体系。在标准建设方面,要求推进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基础架构、技术应用、分级分类、实施指南等关键急需标准制修订。
在质量安全追溯方面,将巩固提升婴配乳粉、食盐等行业追溯体系建设水平,加快重点行业追溯体系建设,提升追溯体系的企业覆盖面、产量覆盖率、数字可及性。
在典型引路方面,将组织编制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案例集,宣传推广一批优秀成果。建设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高水平5G工厂标杆。
同时,鼓励食品中小企业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培育一批转型样板企业。
随着方案的实施,食品工业将迎来一场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革命。预制菜柔性产线可根据消费者喜好调整配方和包装;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一瓶酱油、每一袋面粉都有了“数字身份证”;碳足迹追踪技术让消费者扫码即可知晓手中食品的“环境账单”。
这场转型不仅关乎生产效率提升,更将重塑中国食品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当传统食品工艺遇上5G和人工智能,当古老酿造智慧融入数据孪生技术,中国食品工业的数字时代正加速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