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6月17日株洲讯(刘政权 袁建高 李建秋)
一个清华博士团队在株洲实验室调试无人机原型时,一套全链条的创业支持系统悄然运转,让每个有价值的梦想不因资源匮乏而陨落。
湖南雾净净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侯添木站在崭新的生产线前,手中的检测报告显示产品性能完全达标。几个月前,这位湖南工业大学毕业生还在为创业资金辗转难眠。如今,他的雾净系统已进入投产阶段,背后是株洲高新区500万元专项资金池的强力支撑。
在株洲高新区双创示范园内,清皓普众的实验室灯火通明。创始人王智权带领的清华博士团队正在攻关齿科修复材料技术,这支国内唯一掌握树脂渗透陶瓷类齿科修复材料技术的团队,已成为株洲吸引高端人才的缩影。
无附加条件的“梦想启动金”
面对大学生创业者普遍面临的“潜力大、启动难”困境,株洲高新区于2024年12月设立每年5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池。这项政策突破性地采取无偿资助模式,为优质项目提供5万至20万元无需任何附加条件的资金支持。

▲株洲高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评审现场。株洲日报记者/杨如 摄
政策辐射力迅速跨越地域界限。今年一季度已吸引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80余个项目申报,首期评审中17个项目脱颖而出,140万元支持资金直接带动就业近700人。在政策申报邮箱里,来自全国高校的创业计划书如雪片般飞来。
支持对象覆盖广泛:株洲本地高校、战略合作高校的在校生,以及毕业不超过5年的创业青年,甚至连外地高校的株洲籍学子也纳入扶持范围。评审机制科学务实,每季度末完成初审,通过路演对项目的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择优支持”。
在双创示范园内,首批获得资助的30个项目已入驻孵化。园区正加速建设清华孵化基地、中南大学(株洲)科技园,硬件与信息化设施全面升级。园区密切对接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无人机、非晶软磁材料等13个高潜力项目,预示着一批科技新星正在升起。
全周期陪跑的“创业导航仪”
第二期项目申报启动后,株洲主场与清华大学分会场共吸引130多个创业项目角逐。如此热烈的反响,源于株洲高新区精心构建的 “孵化-小试-中试-产业化”全孵化链条。

▲创新创业训练营吸引了众多优质项目参与。株洲日报记者/杨如 摄
这套“创业空间+专项政策+陪跑服务+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直指青年创业者的能力短板。园区已与30余所省内外高校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专业化服务团队深耕校园沃土,系统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实践实训活动。
在株洲高新区,1400余台(套)精密测试检测设备组成的共享平台,让年轻的创业者们不再为高昂的研发设备发愁。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磁动力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储能联合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为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科研、算法和智力支持。
“株洲高新区这边的营商环境非常好,我们所需、所难、所急的,政府和园区都给予大力支持。”从北京事业单位辞职来株洲创业的孙刚深有感触,“我们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快乐且有成就感。”
园区20万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包含动力谷大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科技图书馆等完善配套设施,甚至开通高校至园区的免费通勤车,确保创新创业人才“拎包创业”。17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起管理咨询、财税代理、法律咨询等完整科技服务体系。
构筑可持续创业生态
在亮眼成绩背后,株洲高新区清醒认识到挑战:种子期项目因高风险遭资本冷遇,本地尚无专注大学生群体的创投基金;50人导师库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需求。
破局之道已然展开。株洲高新区正以系统性方案打通堵点:设立6000万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合市产投集团等以“小额高频”模式填补早期融资空白;扩容百人专家库,吸纳企业领袖与专业人才;加速建设中南大学科技园等载体,推行特色设备共享服务。
剑桥博士蒋煜东创建的湖南国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去年获批**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该公司与双创中心联合打造的“天元直面会”,已成为高端制造业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暖心聚才,贴心聚智。我们将持续营造爱才聚才生态,加快创新人才培育,积极构筑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磁场’。”株洲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继军表示。目前该区已集聚12名合作院士、3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专家,3年来引进博士296名、硕士1000余名。
株洲高新区双创示范园内,清皓普众研发的齿科修复材料在显微镜下显现出精密结构。这支由5名清华博士领衔的团队,已成为国内齿科修复材料领域的破冰者。
而在园区另一端的磁动力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剑桥博士蒋煜东正调试新型磁动力装置。他身后墙上的标语揭示了这个国家级新区的雄心:“创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青春表达”。
当株洲捧回“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杯时,这座曾以重工业闻名的城市已悄然蜕变。700万“梦想资金”浇灌下的青创苗圃,正让每个有价值的梦想都不因资源匮乏而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