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6月30日宁夏中卫讯(朱行民 刘挥 李家虎)2025年6月30日,宁夏中卫市——随着最后一段草方格固沙带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合龙,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宣告全面完成。这条纵贯宁蒙交界、全长153公里的“绿色长城”,标志着我国在遏制沙漠化扩张、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征程中,又树起一座里程碑。
“锁边”之战: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腾格里沙漠作为我国第四大沙漠,其东南缘的宁夏中卫市,是阻挡风沙侵袭华北平原的“第一道闸口”。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宁夏将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列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项目,投入资金逾24亿元,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101万亩,种植耐旱植物超300万株,形成了一条宽10至38公里的固沙锁边带。
工程采用“草方格+灌木带+乔木林”的立体治理模式:
草方格固沙:以芦苇、麦草扎制1米见方的方格,降低风速、截留水分,固沙效率提升60%;
生物固沙:种植花棒、梭梭等耐旱灌木,其根系可深入沙层10米,形成“地下生态网络”;
技术融合:联合内蒙古研发“芦苇高立式沙障”,结合宁夏“水分传导式植苗器”,将植树成活率提升至85%。
科技赋能: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治沙”
在治沙一线,科技创新成为突破生态难题的关键。治沙团队研发的人工蓝藻沙结皮技术,将自然成结时间从10年压缩至3年,加速沙丘表面结皮化;无人机精准播种技术则突破了传统人工撒播的局限性,实现种子定位投放,发芽率提升40%。
此外,宁蒙两地探索“联合规划、同步施工、共享成果”的联防模式,通过定期技术研讨会,将宁夏的固沙技术与内蒙古的沙障工艺深度融合,治理成本降低10%。
生态红利:从“死亡之海”到“希望绿洲”

锁边工程的全线贯通,不仅斩断了腾格里沙漠东侵的路径,更带来显著生态效益:
防风固沙:工程区域年平均风速降低40%,输沙量减少67%;
生物多样性恢复:监测到狐狸、沙蜥等野生动物重返治理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32%;
碳汇增值:形成的固沙林带每年可固碳约4.7万吨,相当于2.6万辆燃油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未来布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治理”
宁夏已规划下一步行动:
扩大治理版图:力争2027年完成荒漠化治理225万亩,除沙漠旅游区外,实现应治尽治;
发展生态产业:结合光伏治沙、沙漠旅游等模式,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深化区域协作:与内蒙古、甘肃共建跨省联防机制,打造蒙甘宁“三省五地”生态共同体。
“这条锁边带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言。”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表示。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宁夏正以科技为笔、绿色为墨,在黄河“几字弯”书写新时代的生态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