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 在阿拉善高新区、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鸵鸟养殖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崛起,这群“沙漠明星”不仅打破了传统养殖的固有格局,更以“长脖子”撑起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6月28日一早,阿拉善高新区、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的餐厅里抬进来一只“大家伙”,厨师马师傅正熟练地将鸵鸟根据不同部位分切好送入后厨,一场专属鸵鸟的味觉盛宴就此开始。之所以选择鸵鸟为美食创作的食材,是因为鸵鸟肉质鲜嫩、无肉渣及肉腥味,口感类似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特点,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的膳食潮流。挥勺颠锅,香气四溢,在大厨的精心烹饪下,一道道美味的菜品相继出锅。

拓王(内蒙古)鸵鸟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全鸵鸟宴厨师马旭介绍道:“我们这道菜巧妙利用鸵鸟掌的独特口感,打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筋道滑润,让人一尝难忘。”
阿拉善盟江浙商会会长王立新品尝后赞不绝口:“如此精致美味的鸵鸟宴,我还是头一次品尝,味道确实不错,令人印象深刻。”
从一枚鸵鸟蛋到一桌鸵鸟宴,这不仅是美食创新的体现,更是乡村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完美融合。鸵鸟这一特色禽类凭借其显著优势——生长周期短、环境适应力强、肉质营养丰富,加之羽毛、皮革、蛋壳等副产品的多元开发价值,展出可观的市场潜力。巴彦木仁苏木充分挖掘地域优势,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成功将鸵鸟养殖培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全产业链开发的转型升级。

马旭进一步透露:“我们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了这里。这里雨水较少,非常适合鸵鸟的皮毛生长。目前,我们已经带动当地牧民开始养殖鸵鸟,今年屠宰场的手续也即将办理完毕,整个屠宰加工环节都将在阿拉善本地完成,旨在带动更多牧民共同致富。”
如今,巴彦木仁苏木的鸵鸟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通过持续优化养殖技术、完善产业配套,不仅实现了鸵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就业增收。目前,从孵化繁育到产品研发,从初级加工到高附加值产品打造,鸵鸟的羽毛、皮革、肉类、蛋品等资源得到全方位开发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富民之路。
巴彦木仁苏木巴彦树贵嘎查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安玉莲表示:“我们嘎查的鸵鸟养殖面积已达3000多亩,现有鸵鸟800多只。这里地理环境优越,非常适合鸵鸟养殖。鸵鸟的羽毛、皮革、肉都是宝贵的资源,真正实现了全身是宝。”
从“试错探索”到“华丽蝶变”,阿拉善高新区、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的鸵鸟养殖实践,不仅为农牧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更成为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生动范例。如今,“小众赛道”已蜕变为“致富大道”,巴彦木仁苏木正加速释放乡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杨婧 德力和 乌达木 刘萍 郝开明)
供稿: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