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3日重庆讯(陈新航 吕薇 严晓娟)站台上,手持G8699次首发车票的唐林望着流线型复兴号列车,想起上次自驾颠簸4小时的山路,笑着对身边蹦跳的孩子说:“以后看恐龙化石、逛濯水古镇,就像坐趟长一点的地铁。”

6月27日,重庆东站候车大厅人声鼎沸。当G8699次复兴号动车组驶离站台,标志着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开通运营。
这条24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动脉,穿行于武陵山区的喀斯特峰林间,将重庆主城与黔江的时空距离从颠簸的6小时山路压缩至1小时。
西部高铁新枢纽
历经3年多建设,西部最大高铁枢纽重庆东站随渝厦高铁重庆段同步启用。12万平方米的站房如立体山水画卷舒展,16根高达41米的“钢铁黄桷树”支撑起波浪形屋盖。
这些每根由1200块不锈钢板拼接的曲面树形柱,构成世界首例超高超大多曲面树形柱设计,屋面飘带则抽象演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水纹。
站内采用“四面进站、四网融合”布局,旅客在四层空间内实现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轨道交通5分钟内无缝换乘。
走进候车大厅,五座山茶花造型的一体式集成岛式空调均匀送风,成为西南地区首次应用的技术亮点。而每一排座椅旁的USB充电接口,悄然化解了现代旅人的“电量焦虑”。
这座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支点,初期接入渝厦高铁联通渝东南及华中、华南地区;未来还将接入渝万、渝贵等多条高铁,升级为集交通、商业于一体的“超级枢纽”。
穿山越水的技术攻坚战
地质迷宫中的隧道奇迹。中铁十八局技术负责人匡灿荣站在楠竹山隧道口,回忆穿越金佛山脉的900多个日夜:“10.8公里隧道要穿越6条地质断裂带和溶洞群,施工风险在国内都属罕见”。
面对武陵山区密布的富水岩溶和滑坡体,建设者采用“长隧短打”方案,开辟5个作业面同时掘进。超前地质探测技术如同给山体做CT,施工人员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方案,最终提前实现隧道贯通。
数字化革命深入工地。中铁电气化局副总工徐世鹏展示手机上的“四电”接口管理平台:现场人员拍摄问题上传,站前单位同步接收整改任务,监理全程跟踪销号——问题整改效率提升60%。
当BIM三维模型替代平面图纸,工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720度全景示意图,实现从“按图施工”到“立体建设”的跨越,材料损耗因此降低20%。
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票价与时间双优化。开通次日,重庆东至黔江的动车增至9列,G8667次全程1小时10分,二等座仅需133元。
更灵活的市场化票价机制覆盖各区间:到武隆南34分钟80元,到彭水西41分钟99元,到南川北24分钟32元,而巴南段15分钟旅程仅需12元。
7月1日全国调图后,重庆东至黔江最快仅需61分钟,每日开行动车组最高达54列。
在武隆南站下车的王女士与朋友在站台合影留念:“还没坐热就下车了,这速度太快了!以后到武隆、彭水、黔江旅游,一天能玩多个景点”。
区域经济新引擎

渝东南文旅资源迎来风口。列车串联起南岸、巴南、南川、武隆、彭水、黔江等区县,穿越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曾经深藏武陵山区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小南海地质奇观、白垩纪恐龙化石群,骤然跃入“高铁旅游圈”。
摄影爱好者张先生展示他的黔江拍摄攻略:“早上重庆出发下午就能到古镇踩点,晚上直接拍夜景,行程安排从未如此从容”。
国家高铁网关键拼图。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贯通后,与赣厦段及规划中的长赣段共同构成重庆至厦门高速铁路大通道。
自此,成渝与长株潭城市群进入3小时53分直达时代,较此前绕行贵阳节省近1.5小时。成都至张家界也首开高铁,最快3小时58分可达。
列车驶入黔江站时,背着相机的张先生点开手机备忘录,里面详细排列着拍摄濯水古镇夜景的计划。“早上从重庆出发,下午踩点,晚上直接拍摄——这在高铁开通前根本不敢想。”他对身边乘客展示攻略时,眼中闪着光。
武隆农民谭茹心攥着回程车票感慨:“以前去重庆办事就像出远门,现在像坐了趟长点的地铁。”窗外,武陵山脉的轮廓在夕阳下连绵起伏,这条穿越喀斯特地貌的高铁动脉,正将曾经隔绝的山水点化成发展新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