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4日日照讯(程义德 李斌 刘卫)
6万尾鱼苗跃入日照刘家湾海域,这是日照连续第七年以科学放流修复海洋生态。15万尾牙鲆、黑头等本土鱼苗将为这片国家级海洋牧场注入新生命。
6月6日清晨,日照市东港区2025年“放鱼日”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正严格核验牙鲆和许氏平鲉苗种的质量检疫报告。这批15万尾本土鱼苗随后被科学投放至刘家湾国家级海洋牧场海域。
“这些本土鱼种对修复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港区海洋发展局工作人员王子源在现场介绍。七年来,这项养护行动已成为日照建设“海上粮仓”的标志性实践。
生态修复的日照实践

站在日照石臼湾的沙滩上,海风拂面,白鹭翔集。这片被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评为“省级美丽海湾”的岸线,二十年前却是大片废置的海水养殖滩涂。
改变始于全国首个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海龙湾”。日照港投资近6.1亿元让易起尘的煤炭作业远离海岸线,修复整治岸线1882米,新增沙滩46万平方米。
“昔日‘黑煤场’变回‘金海岸’,并向公众开放。”日照日报如此描述这一华丽转身。
生态修复的脚步从未停止。2024年底,日照启动一项投资9.545亿元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付疃河滨海湿地开展大规模整治。
该项目将修复生态总面积309.9公顷,整治岸线10.8公里,清退滨岸养殖86.2公顷,构建生态绿廊6.9公里。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日照“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阳光海岸”的坚定承诺。
海洋牧场的蓝色粮仓
距离海岸4海里处,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网箱养殖协会的工人们正在给深水抗风浪网箱投喂饵料。网箱内,数万尾黑头鱼(许氏平鲉)自在游弋。
“每个网箱养殖水体600—700立方米,可投放黑头鱼苗3万尾。一口网箱的养殖量,相当于陆地上的一个工厂化养殖大棚。”协会会长王贤金驾船穿梭在网箱间,如数家珍地介绍。

在日照,这样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已有979口,数量居山东省首位。它们构成了“千箱工程”的主体,是日照用工业化思维打造“海上粮仓”的关键实践。
海底世界同样生机盎然。日照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处,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建设项目14处。累计投放各类人工鱼礁328万空方,建成海洋牧场综合管控平台7处。
今年3月和6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公示了日照黄家塘湾海域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每个项目获得1750万元财政支持。这些人工鱼礁如同海底的“安居工程”,为海洋生物营造出繁衍生息的乐园。
种苗繁育的基因突破
在日照市海洋发展局局长董建华看来,“蓝色良种”工程是渔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东港区涛雒镇,日照海辰水产有限公司新建的8个智能化工厂化育苗大棚即将启用。董事长王培春每天都会到工地查看进展:“总投资1400万元,启用后优质种苗供给能力将提高50%。”
作为国内第一家国家级中国对虾良种场,海辰水产已向多省市推广“四虾三鱼一蟹”八个主导水产苗种。在红旗现代渔业产业园,技术人员正在精心挑选1-2万尾中国对虾种虾。
“经过两到三个月的种虾培育,发育好了之后,我们开始进行虾苗繁育。”公司经理赵奎峰介绍,“我们的中国对虾繁育的无节幼体销往全国各地。”
日照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共建北方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建成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5家,年育苗能力超过3000亿苗种单位。种质资源的保护同样扎实,全市已建立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三文鱼产业链的崛起
岚山区海工装备产业园内,一座约11层楼高的巨型三文鱼深水网箱矗立岸边。与此同时,一河之隔的三文鱼产业科创基地里,技术研发中心和加工车间已全面封顶。

这座“财金海上粮仓系列”1号网箱最大养殖水体6万立方米,预计年产三文鱼1000余吨。其背后是日照雄心勃勃的三文鱼产业蓝图——规划建设6座同类网箱,总投资3亿元,2025年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将达6000余吨,经济效益超6亿元。
“日照瞄准的是‘2025年三文鱼养殖达到年产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80亿元’的目标。”市海洋发展局相关人士透露。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照创新提出“一核+三环+N极”发展布局:“一核”聚焦三文鱼苗种繁育,“三环”贯通陆基工厂化、近海网箱、深远海冷水团三种养殖模式,“N极”则拓展精深加工、海工装备、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条。
组织变革的抱团效应
深水网箱养殖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单个养殖户难以承受。面对这一难题,日照创新探索出“统一管理、分工明确、陆海接力、抱团发展”的现代渔业管理模式。
“养殖管护不用愁,鱼苗不用愁,销售不用愁,就连网箱装备制造也不用愁。”王贤金道出协会化经营的优势。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网箱养殖协会整合了602口深水网箱资源,将15家养殖户与苗种选育、装备制造、加工销售等企业联合起来。

在政策层面,日照市海洋发展局2025年初发布了系列规划指引——启动编制深远海养殖暨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完成三文鱼全产业链专项规划和三年实施方案。成功争创深远海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获取1亿元资金扶持。
品牌建设同步推进。日照已申请“万泽丰”“远海冷水”等三文鱼产品商标4项,“海曲龙洛仔”“涛雒海马小哥”等膨腹海马商标2项。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被纳入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涵盖12个门类400多个品种。
夕阳下的日照石臼湾,游客在金色沙滩上漫步。这片曾因“东煤南移”工程重获新生的海湾,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
“统一管理、分工明确、陆海接力、抱团发展”——这种现代渔业管理模式被渔民们称为 “海上共同体”。
在岚山区海工装备产业园,最后一座三文鱼深水网箱正在调试。今年年底前,6座“海上粮仓”将全部投入使用,形成年产6000吨三文鱼的养殖能力。
日照的实践证明,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碧海银滩终能转化为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