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7日天津讯( 宣一飞 钱伟民 李小刚 史亮 商英英 )打开手机APP,无人机送来的外卖降落在写字楼天台起降点;点击预约,固定翼飞机带你空中俯瞰泰山风光;物流无人机穿梭于城市上空,将急救药品从医院直送社区…这些场景正在中国多个城市加速成为现实。

6月以来,全国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建设迎来爆发式增长。天津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测试版于6月12日正式上线,这一被喻为低空经济“智慧大脑”的系统以四大核心优势重构低空管理生态。
两天后,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上半年飞行架次同比增长超5倍,平台具备同时保障5万架次低空飞行的能力。

而在山东济南,“打飞的”正变得如同打车一样简单。打开“济南低空”APP,用户可以下单无人机服务完成文旅航拍任务,预约固定翼飞机从雪野机场起飞观光。作为国内首个低空经济数字平台端,该APP自4月18日上线测试版以来,已整合医疗急救、空中婚礼、城市观光等30多种智慧场景服务。
平台井喷: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密集落地
2025年成为中国低空飞行服务平台的集中落地年。在湖北,被喻为“低空大脑”的省级平台正在抓紧建设,预计6月底具备基础服务能力,年底前全面建成投用。
安徽则率先建成全国首家省级无人机管理服务平台,已累计保障全省无人机飞行超过3800万架次。
地方政府的布局速度同样惊人。南京自去年底试运行以来,平台功能快速迭代,半年时间完成从1.0版本到同时保障5万架次服务能力的2.0版本升级。该市上半年累计飞行10余万架次、飞行近3万小时,较2024年上半年分别增长539%和533%。
平台建设背后是空域资源的快速释放。南京累计获批空域已达120个片区,总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获批航线174条,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起降场点达266个。原定的三年目标任务一年完成,实现市辖区全覆盖。
在山东,全省划设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2.82万平方公里,开通公共航线25条。
技术赋能:智慧大脑如何运转?

这些低空“智慧大脑”运转依靠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天津平台打造了全国首个省级“天地一体”低空空间三维数据中台,融合高精度地理信息、城市三维模型及空域网格码技术。
济南的鲲鹏智飞系统则自主研发数字地球基座,构建厘米级实景三维建模,集成北斗增强定位、新型雷达阵列、5G-A通信技术,使空域流量承载能力提升3倍。
南京通过引入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完成全国首个高速公路5G-A通感一体基站部署,将有效通信距离提升15倍,同等覆盖范围通信网络建设成本节约35%。
“空中看似无障碍,实际上有各种限制,如禁飞区、高层建筑物等。”南京低空飞行服务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苗晴表示,平台采用最新空域栅格编码管理技术,接入实时三维地图、低空气象数据,保证安全数据传输。
技术赋能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济南系统实现低空飞行“一窗受理、一键审批、一网统管”,审批效率提升60%。
生态重构:从“九龙治水”到“一盘棋”
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正在重塑传统空域管理模式。天津平台创新性地构建了“全局可控+局部灵活”双重服务能力架构。
在省级层面具备空域划设、跨区域协调等宏观管理权限,实现全市“一盘棋”;基层层面则支持区级平台即插即用、高速响应。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管理生态重构的关键。天津平台同步构建“三位一体”标准化运行体系,编制基础设施、航空器运行等五大类标准规范,建立“市-区-场景”分级管理模式。该体系联通国家UOM系统、民航华北局及军方审批系统,构建“空防、飞行、运行”全方位监管体系。
湖北平台采用上下贯通的架构设计,向上连接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向下整合省内各地市州飞行服务站数据资源。通过协同运行系统与各有关部门互通,为全省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
安徽平台则率先将服务接入“皖事通”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便民服务与安全监管的有机统一。
场景革命:从“飞着玩”到“飞着赚”
应用场景创新成为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济南首创“低空设备共享”模式,用户可实时查询周边无人机、直升机等设备的租赁与购买信息,并提供信用免押金服务。
针对就业市场,APP构建了“培训-考证-接单”闭环体系,形成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从业者社群。
南京在交通巡查巡检、长江物流配送等成熟场景基础上,培育了长江政务融合飞行、99公里都市圈长距离物资配送、美团顺丰药品生鲜配送等一大批特色应用。
安徽围绕合肥天鹅湖片区打造全球首个“5G-A多模技术融合低空智联网样板”,开展无人机外卖、快递等配送服务。
天津平台突破传统思维,以监管平台与作业平台协同,驱动“城市运营+商业运营”双场景发展。服务涵盖综合治理、应急救援等城市管理领域,也赋能物流配送、文旅等商业领域,提供航路规划与飞行保障数据服务。
湖北推动“一核多点”低空综合运行试验区建设,武汉8个区开展各具特色的试验场景探索。经开区利用汉南机场推动应急救援与发展低空经济有效结合,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
千亿赛道:低空经济进入产业化爆发期

随着平台基础设施的完善,低空经济产业规模正加速扩大。湖北的目标明确:到2027年全省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安徽预计2025年低空经济规模达到600亿元,已集聚合肥亿航、零重力、览翌航空和芜湖海鹰、联合飞机等一批代表性企业。
各地正加速构建产业生态链。济南按照“一年完善基础建设、两年实现产业集聚、三年形成示范标杆”的发展规划,激活立体空间资源,打造低空全域全场景综合应用。
天津则将于年底在河西区柳林智汇大厦正式落成平台运营中心,打造低空经济飞行服务先导区,辐射带动京津冀产业集聚。
山东计划到2025年12月前,开通5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和20条以上城际无人机物流航线,实现载货无人机规模化运行,载人无人机体验式飞行。
在监管体系方面,南京将加快建立低空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加速构建低空经济相关标准体系,为全国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贡献“南京经验”。
低空经济的未来图景在南京都市圈徐徐展开:从南京到溧阳、扬州的低空短驳载人航线已完成验证飞行。城市上空,无人机群有序穿梭,运送着外卖、药品和各类紧急物资。
地面指挥中心内,智慧大屏实时显示着数千架航空器的飞行轨迹。济南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勇描述的场景正成为现实:“监管精准化、决策智能化、服务标准化、运营生态化”。
当天津年底在河西区落成运营中心,当湖北“低空大脑”全面运转,当济南实现“一年完善基础建设、两年实现产业集聚、三年形成示范标杆”的规划,城市天际线将不再只是建筑的轮廓,更是低空飞行器划出的流动曲线。这片曾被忽视的空域,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