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7月31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从东海之滨到珠江两岸,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改革浪潮席卷全国,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正在打破科技企业融资的“不可能三角”。
7月30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一家研发量子通信技术的初创企业负责人李维终于舒展了眉头。通过“浙科联合贷”政银保担联动机制,企业成功获得3000万元融资,解了研发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以前没有固定资产抵押,银行不敢贷;现在有了专家评估团队和认股选择权协议,银行对我们的技术路线有了信心。”李维感慨道。他的经历正是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改革成效的缩影。
浙江模式:全生命周期服务链赋能科创企业
7月30日,2025年上半年浙江省金融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亮出成绩单。随着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落地,全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发展成效突出。
杭州作为全国首个以数字经济为特色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通过“政策创新+场景落地”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人行浙江省分行会同杭州市创新推出的“浙科联合贷”产品引发市场关注。该产品整合优惠贷款贴息、政策性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一揽子配套支持,更创造性地推行“银行+产业专家”双轨评估制,显著提升科技赛道识别精准度。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浙江省通过 “三个200亿”专项额度,带动金融机构发放外贸、消费、科创三大领域贷款超20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100万户。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审核通过金额居全国第二。
“我们已完成首批次科技型企业尽职调查全覆盖,”浙江省金融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浙科联合贷”模式将面向全省复制推广,为浙江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更强劲金融支撑。
青岛速度:两大试点跑出科技金融加速度
当浙江模式稳步推进时,青岛则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推进改革试点。7月2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青岛金融监管局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
青岛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两大试点工作中跑出“全国第二”的落地效率。
“政策发布一周内,我们就推动首批两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落地。”青岛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丰朝晖介绍。截至6月末,青岛市已完成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授信13笔、合计46.11亿元,放款11笔、合计25.01亿元。
在AIC股权投资试点方面,青岛已签约8只基金,意向总金额达152.2亿元。其中农银投资、工银投资旗下2只基金完成注册,总规模32.2亿元。
山东省首个AIC投资项目以8000万元资金投向智能驾驶仓芯片领域。
青岛的秘诀在于机制创新。该市联合多部门建立“一致行动决策”等四项机制,实现五大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签约全覆盖。
依托“青融通”平台和科技特派员团队,摸排近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需求,“一企一策”设计服务方案。
广东突破:三个全国首批试点全面落地
改革浪潮中,广东的表现同样亮眼。在7月24日的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新闻通气会上,广东金融监管局宣布:全国首批科技金融“三项试点”已在广东全面落地。
AIC股权投资试点加速落地,截至6月末已完成5只AIC股权基金设立注册,规模合计47亿元。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扩面增效,广州地区累计为23笔并购项目提供授信超83亿元,放款10.3亿元。
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成效显著,辖内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超466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我们聚焦科技企业‘有什么’‘要什么’,打造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的‘广东样板’。”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黄海晖表示。该局联合知识产权部门发布103项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清单,针对性解决知识产权“登记难、评估难、处置难”问题。
7月24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支行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广东正培育打造“四化”科技支行——产品特色化、制度差异化、管理体系化、服务多元化,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
全国趋势:金融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综合各地试点情况,2025年上半年中国科技金融服务呈现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的股权投资试点已扩展至北京、天津、重庆、南京、杭州等18个城市,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
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在全国遍地开花。除广东外,多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评估、质押、流转的专业化市场体系,为轻资产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并购贷款政策突破为科技企业强链补链提供新动能。金融监管部门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占交易额的比例提高至80%,显著增强“链主”企业整合能力。
数字人民币试点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6月底,长沙已有56万家商户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累计交易金额高达462亿元。数字人民币在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当前呈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的良好态势,”一位金融监管人士如此评价上半年科技金融改革成效。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仅广东省科技贷款余额就达3.6万亿元,较年初新增3227亿元。
今年上半年科技保险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1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6%。

青岛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的财务总监周明最近松了一口气。通过当地首创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公司成功获得1.2亿元融资,用于收购上游一家半导体材料企业。“这笔钱来得及时,让我们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
在广东,专精特新企业“智造未来”凭借专利证书获得2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公司创始人陈涛感慨:“沉睡的专利变成了流动资金,研发投入有了保障。”
金融改革试点的种子正在各地开花结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支行建设全面启动,更多 “四化”科技支行将拔地而起,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