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3日杭州讯( 褚新兵 刘明瑄 陈子彧)智能芯片与算法模型之间无声的对话,正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语言。
杭州高新区(滨江)的贝丰科技实验室内,工程师轻轻按下启动键,一台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指稳稳抓起生鸡蛋,流畅地将其放入指定位置。这款搭载自主研发微型电机的灵巧手,打破了海外品牌长期垄断,让人形机器人指尖的每一次开合、扭转都如臂使指。

这样微小的技术突破背后,是浙江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宏大图景。今年以来,浙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成为这个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鲜明亮点。
经济半年报里的“含智量”
最新发布的2025年经济半年报显示,杭州高新区(滨江)实现GDP1559.9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4%,增速稳居杭州首位。支撑这一强劲增长的,正是由智能计算、智能机器人等AI相关产业集群构成的“链状生态”。

作为杭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高新区(滨江)已形成覆盖AI芯片、算法模型到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2000亿元,占杭州市比重超40%。
在滨江企业中昊芯英,国内唯一掌握TPU架构AI芯片核心研发技术并实现芯片量产的公司,其自研的高性能TPU AI专用算力芯片“刹那”已应用于金融、传媒、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
这颗“芯”的能耗仅为传统GPU的70%,单位算力成本仅为海外领先GPU芯片的50%。
政策组合拳打造创新高地
浙江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与精准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今年6月,杭州发布《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提出20条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的最新政策。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目标超3900亿元,培育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大模型2个,具有行业重大影响力的垂直应用大模型25个以上。
在创新支持方面,杭州拿出“真金白银”:模型攻关每个项目最高补助5000万元,核心技术攻关每个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同时设立总额10亿元的杭州算力券,试行智能券政策,两项叠加后最高补贴可达60%。
高新区(滨江)则创新推出“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政策体系:每年安排5000万元“语料券”和最高1亿元“算力券”,给予算力使用费用最高60%补助,单家企业最高2000万元。
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
在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台名为“悟空”的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近日正式亮相。这台全球首台神经元规模超20亿的类脑计算机,由15台刀片式神经拟态类脑服务器组成,在典型运行状态下功耗仅约2000瓦。
“悟空”不仅能够运行DeepSeek类脑大模型,完成逻辑推理、内容生成等智能任务,还能初步模拟从秀丽线虫到猕猴等多种动物的大脑活动。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类脑计算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产业应用端,高新区(滨江)已有30多家企业训练发布超40个模型,其中11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大模型备案,数量全市第一。这些模型覆盖工业控制、智能安防、金融服务等多个垂直领域,推动AI技术从“识别”向“认知”跃迁。
应用落地加速产业融合
8月1日,杭州高新区(滨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大会上,杭州具身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正式启动。该基地将建设能力供给中心、模型训练中心、场景验证中心和测试认证中心,形成“算力+数据+模型+场景应用”新质生产力。
同时启动的还有杭州数谷数据创新中心和浙江省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高新区(滨江)打造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核心区、具身智能引领区。
应用是AI价值的最终落脚点。在核电站,由滨江企业安脉盛研发的电站级专业设备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关键设备的“全天候把脉”,推动运维从“定期预防”转向“精准预测”。该系统已助力三门核电站成为全球首个核电“灯塔工厂”。
未来生态展望

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金融支撑。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杭州连续3年迭代升级人工智能支持政策,每年将根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持续升级各方面的政策”。
高新区(滨江)计划以“三个一”战略** 激活创新生态链:以“一池数据”畅链,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一体基座”强链,提升算力产业竞争力;以“一张清单”延链,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随着海洋大模型OceanGPT(沧渊)与“海洋可信数据空间”项目的签约落地,高新区(滨江)正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推进海洋资源环境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打造世界领先的海洋领域AI大模型。
滨江区物联网小镇内,一场特殊的“相亲会”正在进行。在杭州市“芯机联动”EDA专场对接会上,矽力杰、联芸科技等27家集成电路企业与技术创新平台、金融机构齐聚一堂。“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唱主角,这种模式让创新要素流动起来。”一位参会企业代表说。

窗外,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正在测试区稳健行走。这些由浙江本土企业研发的智能体,将在未来工厂、医疗康复等场景中承担重要职责。它们流畅的动作背后,是浙江人工智能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成势的坚实步伐。













